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吃”是壹種態度,帶妳走進漣源伏口感受獨特“吃文化”!

“吃”是壹種態度,帶妳走進漣源伏口感受獨特“吃文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大地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吃”文化,而在漣源伏口鎮,當地村民把吃當成了節日來過。

鏡頭壹

7月7日,是農歷六月的第壹個卯日,也是漣源市伏口鎮壹帶村民最高興的壹天,這壹天,要殺豬宰雞網魚,采摘新鮮蔬果和稻田裏的新谷穗,用來祭祀天地神靈,然後祭祀列祖列宗,祭祀完成後人們便開始享受年度最豐盛的午餐。改革開放以前,該地只有過年、過生日還有這壹天才能吃飽飯,俗稱“壹年三個飽”。

很多人第壹個會想到,這不就和過年壹樣嗎?其實不然,這壹天除了吃,還會舉行祭祀儀式、唱神歌、跳梅山宗教舞等盛大活動。那它到底是什麽節日呢?

其實這壹天是漣源 伏口呷新節

“呷新節”(也叫“吃新節”、“嘗新節”),在梅山地區的伏口及周邊等地盛行,過節時間為農歷五月和六月的逢卯日(豐收在望之時),過節目的在於感謝上蒼、神靈、祖先對往年收成的保佑。同時祈福來年,其重要性僅次於過年。

在過節當天,漣源伏口鎮的景象是這樣的:

鏡頭二

呷新節村民們扶老攜幼,呼朋引伴地到祭祀的場地去看熱鬧,法師在稻田裏采摘三穗或五穗帶露水的剛抽穗的稻谷,然後擺上神桌,村民殺豬宰雞捕魚,並把所有能吃的各種新鮮蔬菜煮出來,供奉上蒼、神靈和祖先,讓他們壹壹品嘗。

鏡頭三

獅子搖頭擺尾喜慶節日。表演應了壹句古話:“鄉裏獅子鄉裏舞”。這裏的場地、道具、人員、服裝、動作等都古樸、隨意。引獅員還做出各種動作,旨在引得圍觀村民哄堂大笑,達到娛神娛人的效果。

是不是覺得很喜慶呢?其實呷新節有很多少數民族地方都會過,伏口呷新節卻以其特點聞名於周邊地區,中央電視臺甚至還做過報道, 究其最大的特點有三:

漢人過節

伏口很可能是 全國唯壹壹個漢族人過的“吃新節”。 據傳,開梅山時,古梅山地區絕大多數苗、瑤族土著被殺,僥幸活下來的人與外遷來的漢人壹起生活、居住,就將“吃新節”這壹傳統節日傳承下來。

不固定日期

沒有統壹固定的過節日期,每年臨時確定(具體時間由當地族長或有威望的族人臨時確定),可能是當地所有節日中唯壹壹個沒有統壹固定過節日期的節日。

豐收前過節

其它地方大多是在谷物果蔬豐收以後過節,這裏則在豐收在望的時節過節。

“呷新節”關於吃

在這壹天,停止耕作,要殺豬宰雞網魚,采摘新鮮蔬果,更重要的是到稻田裏摘三穗或五穗新谷穗,放入飯鍋壹蒸,寓意五谷豐登(梅山方言“蒸”與“登”諧音)。這壹天自然不能少了漣源的特色美食:

塞海煨魚

湄江地區,流行著壹種煨魚的習俗。湄江人把煨魚視於吉祥的品。每逢新春佳節,或特別的賓客進屋,都要擺上壹條香噴噴油滴滴的煨魚。

野雞燒烤

用湄江自然生長的野雞在柴火或木炭火上燒烤,並散以雪鹽、姜末、胡椒灰、辣椒粉等,味道特別鮮香細嫩。

麻辣煨兔

漣源地區壹道特色十足的風味菜。它在繼承湘菜酸辣可口,形味兼美的特點的同時,還揉進了川菜麻辣、徽菜酥香的特點。食用時麻辣鮮甜,酥香可口。

蕨菜炒臘肉

蕨菜喜生於淺山區向陽地塊,其食用部分是未展開的幼嫩葉芽,經處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潤,再拌以佐料,清涼爽口,還可以炒吃,加工成幹菜,做餡、腌漬成罐頭等。

漣源面粉

漣源盛產面粉,三十年代就頗有名氣,漣源面粉的制作,主要采用當地特有的水土條件下培植的優質小麥與外省的特定小麥,按比例混合搭配,嚴格分級研磨篩理,精制而成。

除此之外, 還有當地的各種瓜果蔬菜,在這壹天大家會聚在壹起“呷新”,享受節日的喜慶與歡騰。

這壹天,家庭有初嫁的女兒和女婿、已訂婚的女婿都帶著禮物來賀節,城市的親友也來賀節。有的鄉民還請當地官吏士紳、老師來家過節或給他們送去新鮮果蔬、肉食和米酒賀節。百工匠人則是師徒節前相約,或是徒弟輪流請師傅來呷新,其他師兄弟陪同;

這壹天所有人都不工作,盡情享受節日的快樂;舉行祭祀儀式、唱神歌、跳梅山宗教舞等盛大活動,男女老少全參與。內容是古梅山地區的梅山宗教、神靈菩薩和漁獵活動。

眾人歡慶

呷新節祭祀 的也極具地方特色,壹般有家祭,公祭之分,公祭是規模宏大、場面熱鬧、內容豐富的祭祀典禮,在祭典儀式中隨主祭人等適時向神靈、菩薩下跪叩首。祭典儀程規範有序,近代以來,大都化繁為簡。

除了祭祀天地、炎帝神農氏、谷神、盤瓠、蚩尤、土地神和列祖列宗外,還要祭祀梅四保、扶漢陽、梅山祖師張五郎。

梅四保 傳為梅鋗十二世孫,漢順帝時,天下大亂,梅四保率眾起義,後來兵敗,梅四保被神仙救上天庭,後人尊梅四保為“老梅王”,四時供祭。至今仍有封祭梅王廟。當地人們把梅四保作為“四境平安保護神”敬奉。

“梅山祖師”張五郎 雕塑

扶漢陽 為梅山起義的英雄,被尊稱為梅王、扶王; 張五郎 則是古梅山獵神,梅山教主,後人稱為梅山祖師

“呷新節”自古以來便有,沒有人知道始於哪個朝代,但在梅山,經過千年的演變,如今的“呷新節”早已成為了梅山人耕讀文化傳承的壹個有教益的節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