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瀝水庫歷史巨變實錄
壹湖清水壹盆金。西瀝水庫將要成為深圳供水網絡的調節中樞,目前已初具雛形的園林式環境,更為花園城市增添異彩。回首四十余載坎坷路,歷盡艱辛,今日的新貌來之不易……
四十載風雨 老樹發新芽
西瀝水庫建成於1960年初,集雨面積29km2,設計正常蓄水位29.59m,正常庫容為2650萬m3,總庫容為3412萬m3。原設計以農田灌溉為主,給合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由於在建設過程中,未能完全按設計要求施工,因而留下不少隱患。為確保工程安全和充分發揮工程效益,曾對水庫進行過多次除險加固、擴建和改造。
主壩上遊壩坡迎水面牢固與否,直接影響著大壩的安危。1964年10月12日,在深圳大鵬灣登陸的強臺風夾著暴雨,將西瀝水庫主壩迎水坡幹砌塊石大面積擊毀,由於搶險及時才化險為夷。這壹年冬天,迎水坡幹砌石護坡改為漿砌石護坡。1979年8月2日,漿砌石護坡又多處遭強臺風摧毀,同時出現壹條約200m長的裂縫,說明上遊壩坡已有下沈現象。事後,在原漿砌石護坡上鋪15cm厚的混凝土。
西瀝水庫建成以來,經過3次除險加固。1963年秋,在下遊壩坡23m高程以上進行加厚,壩頂寬由3m擴至4m,使大壩更加厚實。1975年秋,主壩第二次加固,從下遊壩坡坡腳至壩頂均進行加厚,壩頂寬由4m加至5.5m。下遊壩坡加鋪沙殼,並布設耙趾排水暗溝至反濾層。1983年又在壩頂加設0.53m高的防浪墻?使墻頂高程達到34.39m。為了觀測壩體滲漏情況,1989年冬委托廣東省水利科學研究所在主壩壩體布設3個斷面的測壓管15個。根據觀測情況,1990年3月,主壩加設混凝土防滲墻。為了徹底根除大壩的病險和完善配套工程,1995年7月,開始進行溢洪道改造和主壩工程第三次加固。這次改造和加固工程,在對原設計進行全面復查之後,將現行設計標準的工程等級提高到二級,采用100年壹遇設計,2000年壹遇校核的洪水標準。將原明渠寬頂堰溢洪道降低2m後改為駝峰堰,並增加兩孔弧形閘門。主壩則為上遊壩坡由1∶1.8改1∶2.75,坡腳加寬23.4m,坡面鋪設厚0.25m的混凝土,壩頂防浪墻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墻面貼上磁條磚,壩頂寬由5.5m加寬至7m,鋪設0.25m厚的混凝土,下遊壩坡種草。經過這些改造、加固,壹座牢固、美麗的西瀝水庫出現在深圳人面前。1997年由河海大學等單位聯合研制的西瀝水庫管理信息系統投入運行。
歷經數十載風風雨雨,西瀝水庫經過多次除險加固和完善配套,同時引進信息管理系統,蓄勢以待,要為經濟特區“增創新優勢,更上壹層樓”而作出貢獻。
環湖爭奪戰 西瀝突重圍
深圳開辟為經濟特區之後,成為寸土寸金的寶地。在水庫水源保護範圍內,壹些嚴重汙染源如養馬場、養豬場等,早該搬遷而借故拖延,成為難纏的“釘子戶”。水庫管理處在有關部門支持下,依法行政,經過細致工作,總算拔掉了“釘子”,凈化了水源。
當水庫的功能轉變之後,經濟效益提高了,周邊壹些人的眼也紅了。按照全市水源建設規劃,要充分發揮供水水源工程的調蓄作用,西瀝水庫必須興建配套設施。消息傳開,當地個別村民財迷心竅,搶先在水庫管理範圍內準備興建配套工程的地段,不分道路、溝渠、大樹下、拆遷場地,見縫插針,密密麻麻種上荔枝樹苗,然後等待國家賠償。在清理現場時,這夥人獅子大開口,每棵樹苗索賠1000元。水庫管理處領導按照有關規定找村幹部協調磋商。這夥人見索賠不成便大打出手,打傷水庫管理處負責人。由於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執法機關的介入,才平息了風波。
西瀝水庫尾部是壹個環庫果場,這個場為方便員工和車輛進出,采取避彎取直的辦法,公然在水庫尾部攔灣截庫,填土築路,還把截出的庫尾開挖成魚塘。在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壹級地方政府的聯合幹預下,才清除違法設施。
淩波灣本是西瀝水庫東北面丘陵地形構成的壹角水庫天然小灣。這裏,湖光山色,渾然壹體,格外美麗。80年代初,當深圳經濟特區崛起時,有關方面看中這塊寶地,在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更沒有了解水庫的水文狀況,便興建起西麗湖度假村。同時,利用水庫的這壹角小灣,興建壹道U字形長廊。圍繞長廊,建有淩波閣酒樓、松林別墅、服務總臺等設施。然而長廊、服務總臺、淩波閣酒樓、松林別墅等建築物,都建在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這樣壹來,如果水庫要保持正常蓄水位,勢必水淹度假村。
為了照顧度假村存在的既成事實,西瀝水庫不得不長期控制低水位運轉,由此而減少了正常庫容505萬m3,不僅如此為確保度假村安全,還得常年棄水,平均每年要棄水200多萬m3,最多的年分排放了1700多萬m3。20多年來,已浪費水量4000多萬m3。對於壹座嚴重缺水城市來說,這種浪費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西瀝水庫擔負起城市供水的重任後,遊船仍在灣內乃至水庫中遊弋,度假村位於水庫流域內的養馬場、跑馬場及村內地面徑流面積內汙垢,全部湧進灣內,使水庫受到嚴重汙染。為了使西瀝水庫恢復庫容、消除汙染,水務部門殫精竭慮,尋求對策。根據1996年廣東省和深圳市水行政管理部門的要求,西瀝·長嶺皮水庫管理處在1997年編制的西瀝水庫“壹庫制”建設總體規劃時,提出興建西瀝水庫淩波灣副壩工程,恢復正常庫容,並利用截出的小塘開展多種經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項規劃壹時擱淺。
在環湖爭奪戰中,西瀝水庫員工依靠水政監察的有力行政執法,突出重圍,打了壹場又壹場的漂亮仗。
春天的故事 譜寫水之歌
深圳建立經濟特區以來,水的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使這座水資源貧乏的濱海新興城市,成為我國七大嚴重缺水城市之壹。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連續幹旱困擾後,深圳人有了水危機的切膚之痛。西瀝水庫及西瀝水源工程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日益受到關註。
改革開放以來,在“轉軌變型,全面服務”的方針指導下,西瀝水庫於1980年率先向蛇口工業區供水,並把水庫的功能逐漸轉化為城市供水和防洪。目前,供水範圍主要為南山區,防洪保護範圍包括水庫下遊的平南鐵路、廣深高速公路、北環大道、深南大道等深圳市主要交通幹線,以及大沙河下遊沿線的工廠、風景旅遊區和居民住宅區等。
為了適應城市供水的需求,西瀝水庫經過幾次除險加固、完善配套工程之後,進而挖掘潛力,開發西瀝水源工程。1981年初建成正常庫容551萬m3,總庫容723萬m3的長嶺皮水庫。同時,修建總長6800m的渠道,把長嶺皮庫水引到西瀝水庫。1992年又建成石塘引水工程,每年引水70萬m3補充到長嶺皮水庫。同年又建成大沙河泵站,從西瀝水庫下遊的大沙河提水,通過管道輸送到連接長嶺皮和西瀝水庫的渠道,年均提水量250萬m3。正是由於不斷挖潛開源,使西瀝水庫年供水量達3000多萬m3,在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壹定地位。
由於深圳是壹個水資源貧乏的城市,開發水源的途徑主要是境外引水。深圳人在開源節流、渡過缺水難關、取得水源建設超前發展的主動權之後,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把眼光投向新世紀。為了確保深圳中長期供水需求,壹項總投資31億元的深圳東部水源工程開始實施。
這項工程由東部供水水源工程及供水網絡幹線工程兩部分組成。
深圳供水網絡幹線工程是對原來供水規劃的完善,是深圳城市供水工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供水網絡幹線途經深圳水庫尾部,送至西瀝水庫。
西瀝水庫是網絡工程的市區西部交水點。當深圳東部供水水源和東深供水工程的水源同時通過網絡來到西瀝水庫時,便通過西瀝水庫庫尾1.8km長的連通隧洞流進鐵崗水庫。這樣,西瀝水庫在供水網絡中,年供水量達2億m3以上,供水範圍擴大到整個南山區和寶安區,成為深圳西部的龍頭水庫。
要實現西瀝水庫庫水自流至鐵崗水庫,其先決條件是西瀝水庫必須常年保持正常蓄水位。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兩種選擇,要麽水淹度假村,要麽興建淩波灣副壩。
根據專家論證,在淩波灣修建壹條壩高10m、壩長175m、壩頂高程30m的副壩,截去淩波灣內水面1.7萬m2,減少庫容6.8萬m3,卻恢復了西瀝水庫設計功能,增加蓄水庫容505萬m3,發揮了供水、防洪、環保三方面效益。副壩建成後,確保西瀝水庫能在正常蓄水位中運轉,滿足東水西調工程的要求;提高了西麗湖度假村抗洪澇的能力,是壹項防洪自保工程;副壩建成後,派生出集水面積0.15km2的淩波灣小池塘,已與西瀝水庫完全隔離,原西麗湖度假村淩波灣的面源汙染已被小池塘接納,並通過排水管向大沙河排放余水,汙染物不再進入西瀝水庫。
幾經努力,淩波灣副壩終於建起來了。筆者8月7日在西瀝水庫看到,碧波蕩漾的壹庫清水,已保持在正常蓄水位運轉。通往鐵崗水庫的隧洞,在2001年初已經貫通。當2001年底網絡工程全面竣工時,流水歡歌,從西瀝水庫流向鐵崗的清流,將在深圳西部,又高歌壹曲春天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