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人間失格》讀後感

《人間失格》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壹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壹篇讀後感好好記錄壹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麽要求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人間失格》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間失格》讀後感1

 我太感性,近段時間偏於憂慮,應該是看了太宰治的書《人間失格》引起的。人啊,還是要多接觸積極樂觀的東西,不然就會陷入負能的情緒。不過,有點必須糾正,當第二次、第三次重溫人間失格時,我卻斷然撕掉了它負能的標簽,重新認識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

 太宰治本人經歷諸多磨難,先後多次自殺,最終也以自殺結束了他39歲的生命。他的作品壹直都是穿透靈魂,表達自己內心對真實、信任、愛、自由的艱難追求,無奈現實中人性總是經不起考驗、世事也賴不住考究,最終他慘敗於自己的內心結論,選擇了頹廢跟滅亡。他的作品不是倡導大家集體抑郁,對社會、對人性絕望,恰恰相反,他希望大眾都不要放棄自我的救贖,要為了活著壹場好好生活。以下這段話就是力證。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壹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復的變,反復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妳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著,就像是站在壹臺妳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妳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壹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裏爭取壹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人活著,比動物多了智慧,也多了憂慮。生而為人,就該承受為人的壹切。作者在極力勸告大家,也是在告誡他自己,他沒能成功,但他對靈魂的敲打、拷問,都是在幫助更多的人正面審視自己的靈魂,找到生活的動力,發現生活的美好。

 壹定程度上,我更希望人不要太敏感、太聰慧,像作者這種小時候就能看穿壹些世事,明白壹些動機,並非好事。愚鈍點、糊塗點,每天為著那灑下的陽光、清脆的鳥語、蕩漾的水面放空下,甚至陶醉下,就好了。日子簡簡單單,人際關系平平常常,享受當下就好。

《人間失格》讀後感2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郁,似乎講的是壹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偽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好現實的壹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後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脫,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其詞了。

 此外,可以說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系,從罪→罰這壹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痹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壹切,他以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壹希望破滅了,並非是良子的過錯,他並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為過於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汙。

 於是後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壹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於他來說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後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讀罷《人間失格》,文中有幾處印象很深,壹處是靜子和繁子的對話,“為什麽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並不是因為喜歡才喝酒的。因為他實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壹處是最後媽媽桑的壹席話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壹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壹些東西,酒並不是人們主動就願意去喝的,似乎,這是壹個解脫方式,雖說是壹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壹種方式,如同阿葉說的,他壹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壹個人,於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並非壹帆風順,生活會告訴妳,哪有什麽壹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後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人間失格》讀後感3

 《蓄犬談》中,太宰治曾提到過,藝術家本應是弱者的夥伴弱者的朋友。太宰文學被譽為弱者的文學。懦弱,是太宰治的出發點,以懦弱為武器,對偽善社會的公開宣戰。

 太宰治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出身豪門,立誌文學,大學時積極投身於左翼運動,中途脫逃;生活放蕩不羈,卻熱衷於《聖經》;五度自殺,四次殉情未遂。壹生的心理軌跡,勾勒出葉藏的三篇手稿。

 生而為人,《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出身於封閉式鄉下家庭,周圍冷漠的環境中,他過分早熟地剖析著他人的內心深處。自少年時代起,就反復經歷了對至美的憧憬和悲慘的失敗。完美無缺,或徹底破滅,糾集了太宰治壹生的純粹與脆弱,青春的集中寫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譽為永恒的青春文學。

 《人間失格》,與其說是圍繞著主人公阿葉的私小說,不如將其視為太宰治的壹本自傳。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孤獨寂寞的世界,感情漸漸麻木,亦至於連最基本的饑餓感都毫無概念。正如阿葉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己包裹進僅僅屬於他的世界,對待旁人,唯有唯命是從的敷衍和應付。

 魯迅先生曾說過,精神的潔癖,讓像太宰治壹樣的人容不得半點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麽,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於他用心看著黑暗的世界。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滿恥辱。《人間失格》的第壹句,便是太宰治的親身感悟。在《二十世紀旗手》中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生而為人,卻對人類的滿腹恐懼,對人類的最後求愛,便是在生活中飾演的醜角,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把自己壹步步徹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生而為人,究竟是否應該感到抱歉?降誕於世上,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究竟是壹種幸運還是不幸?活在世上,是不幸的,需要承受的東西,即使面對他人,也會無緣心生畏懼。活在世上,亦可以是幸運的,有著承擔壹切的機會,不也是壹種幸運嗎?

《人間失格》讀後感4

 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作者太宰治借由主人公葉藏的人生遭遇,巧妙的將自己壹生的遭遇與思想刻畫其中,並且借此提出身為人真切的痛苦問題,從帶澀的行文中更能體會其內心深處的苦楚。

 如果妳發現這個世界殘酷、復雜以致難以忍受的時候,妳是否會選擇這種“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的頹廢性的人生哲學?作者通過故事情節揭露了人的陰暗面,揭露了每個人所展現的不真實的自己的虛假的壹面。在作者看來,自己被認定是頹廢的。在世人眼裏“我更像壹個醜陋的怪物,雖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個人,但社會卻壹直將我當做壹個怪物。”他那樣小心翼翼的活著,用所謂的處世之道教養出的做戲的習慣,偽笑著去迎合按理,合情,應該討好的人,這個碰著棉花仿佛也會受傷的謙卑的人,只能用這種做戲的方式,保留他那顆聖潔純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間失格》描述的不是頹廢的精神,而是極度的理想主義、因太過高尚而迎來破滅的理想主義。

 讀完此書,才真正理解了書中的壹句話“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讓他受傷,他甚至會被幸福所傷”,作者敏感脆弱及純粹的內心,讓他終其壹生都在試圖邁向完美,註定了其孤獨,註定,他邁向毀滅,被他的純粹致疾生亡。他清晰的感知到這個世界的冰冷,他說:“人啊,明明壹點兒也不了解對方,錯看對方,卻視彼此為獨壹無二的摯友,壹生不解對方的真性情,待壹方撒手西去,還要為其哭泣,念誦悼詞。“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往並壹起自我作賤——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的真面目。”也許他的看法太過偏激,世人麽,總是相信時間有真情和溫暖的。可是我們都知道,壹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離合,最終,仍舊是孑然壹生。沒有人會將胸膛剖開,將軀體內的陰暗秘密全數交予他人,只是為了壹生中那個短短的瞬間能夠感到絲毫的被在乎的溫暖,略微帶些自棄意味的選擇輕信。葉藏不願意輕信,脆弱單純的心靈豈能接受隨時而來的打擊。面對陰暗、扭曲、脆弱,固執的呆在自己的領域裏。這可能就是作者最終選擇投水的原因吧?

 這本書說到底我覺得並不是倡導悲觀主義,更多的是理想主義。

《人間失格》讀後感5

 20xx年8月5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

 這本書由序言、第壹手劄、第二手劄、第三手劄、後記***五部分構成。其中序言和後記作者以第壹人稱,訴說“我”看到了主人公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中間的三 篇手劄與照片對應,則是用葉藏的第壹人稱來敘述了膽小懦弱的葉藏的經歷以及他為了逃避這個世界而終日放浪形骸,最終壹步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自我毀滅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纖細的文筆,書寫對人生的哀嘆與嘲弄。無奈與諷刺,憤懣與惆悵,陰郁頹廢的毀滅美學的悲情演繹,表現了戰後日本人“ 精神”與“感官世界”雙重萎靡的傑作。

 葉藏通過同學竹壹,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便已經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於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壹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後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壹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人間失格》不是在描述壹個悲傷的故事,它只不過借壹個受害者的口吻來講述人類的醜惡,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感受:我為什麽要活著?來到這個世界我能做什麽?《人間失格》問的就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不希望妳的選擇是和作者太宰治壹樣的道路,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身的力量不足,須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轟轟烈烈地幹壹番失業,也可以堂堂正正做壹個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並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渾渾噩噩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著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最後的這句話,送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

《人間失格》讀後感6

 人間失格,失去的真善美的人格天性,人們虛偽和善的面具之下,扭曲的嫉妒、仇恨、憤怒的邪惡嘴臉,隱藏著內心的陰暗。在日本二戰走向戰敗衰亡的背景下,社會充斥著紙醉金迷的虛假繁榮,軍國主義的遺毒蠶食著年輕人的信仰追求,要麽壹同戴上面具得過且過,要麽獨善其身堅守自我,要麽渾渾噩噩隨波逐流,遺憾的是,化身為主人公葉藏的太宰治,擁有與生俱來洞悉人性、聰慧敏感的天賦,卻在追究自我真實善良極致與對人性、對社會的恐懼中不得其解,最後選擇了另壹條放棄的道路,自殺解脫。

 出身官僚家庭的葉藏,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大學學業,修習繪畫技藝,憑借父親的權利謀得壹份穩定的工作,娶壹個門當戶對的妻子,即使戰後日本政府重組或倒臺,也能依靠家族的積累安度終身,然而天賦異稟的他,精神世界早已成為天使與惡魔的戰場,在業火的燃燒中崩潰坍塌。他內心的焦灼鬥爭是對人性、對人與客體關系以及人在社會中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這種矛盾沖突不但是書中故事情節的焦點,也是作者以及每名讀者寥寥壹生都困惑掙紮的焦點。

 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內心的圓滿無暇,在生存的蠅營狗茍中很難不被玷汙。葉藏兒童時期用小醜般雜耍的行為舉止來偽裝逃避對人性的恐懼,閉口不談真實的想法,即使身為小少爺,對女傭和仆人卑躬禮貌面具下的冰冷臉龐也顫若寒蟬。少年時期的他,心理人格分裂愈發明顯,甚至寄希望於繪畫妖魔,渴望獲取它們強大的力量來對抗恐懼,書中寫到:啊!給我冰冷的意誌!讓我知道人類的本質吧,人就算踩著別人往上爬,也不算什麽罪,給我壹個憤怒的面具吧!”隨著年齡的增長,深深感到真實的人心不過就是如此陰暗,自己殉情自殺未遂,愧疚於每壹個善待自己的女性,擺脫不了對崛木依賴的軟弱無能,在酗酒、吸毒中獲得虛假的力量,從此臻至自我終極無果,也被傳統的家庭道德所不容,昭示著人性的悲哀。

《人間失格》讀後感7

 作為私小說類型作,或者作為無賴派代表作,它是成功的,並且當首推。作品悉數采用第壹人稱,強調主我表現,拋開宏觀架構,單從敘寫身邊生活瑣事和人物心理活動出發,披露生活的不安與生存的危機。色調陰郁、頹廢,多數展現人性不堪的壹面、生活破落的壹面。

 出彩的是,作者在人物心理的刻畫上,尤其細微到位。比如《維庸之妻》、《蟋蟀》、《皮膚與心》三章,借女性口吻敘事、抒情、剖白、袒露內心,絲毫不牽強附會,足見作者敏感心細,對人物的觀察揣度出神入化。

 雖說作品不談時代、不談政治,但我還是從中感受到了人物所經歷的戰爭的傷痛,以及濃濃的思鄉之情。有壹種愁,它是私人的,也是家國的,“鄉愁”隱藏在字裏行間,成為永恒的主題。無論是葉藏輕輕點頭,同意回鄉療養,還是維庸之妻慨嘆昔日的井頭公園不再,池塘小魚兒哪裏去了?亦或是多情編輯想壹斬情絲,回家置辦個小屋和妻兒安度晚年,無不藏納著他們對故鄉明明滅滅、閃閃爍爍的眷戀。離鄉的人都想回去,單純的童年,淳樸的故裏,簡單的人事,方能最有效地治愈靈魂最深處的傷痛。可惜啊,壹場戰爭,故鄉不再是原來的故鄉了;壹場離別,我們不再是曾經的我們了。

 撇開作品,說人。太宰治其人,格局不大。不是說情感消極就格局不大。作品可見人品,人品決定選擇,他會自殺,是看不開、想不透。比他苦的人多了去了,但還是有人能說出“我們過去有過很多痛苦。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這句話。不過這和日本整個時代的精神氛圍也有幹系,“死是無限的活”,這種自殺情懷,攫住了不少敏感纖細的大文豪的心,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

 如果大家生活難過了,可以選擇吃壹頓或者像村上壹樣去跑跑步,因為美食和運動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太宰治用作品告訴我們,壹定離煙酒、女色遠點,他們沒啥作用,不過是使人墮落的觸媒。還有很重要的壹點—— 遠離社交圈,“他人即地獄”,當妳發現別人比妳過得好的時候,妳會更苦。

 希望大家都快快樂樂地活,人生嘛,開心是壹天,不開心也是壹天,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能有二三件事暖得妳會心發笑,足矣。

《人間失格》讀後感8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閑下來去看了看這本著作。驚訝的發現才255余頁,居然不是冗長的故事,倒是讓我更能靜心讀下去。

 不過壹個下午便看完了整本書,大概不同階級的人看這本書會有非常不壹樣的感受。阿葉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揮霍享樂之後帶來的精神上的虛無。而我們,大多是平凡眾生,為生活焦慮,幾乎沒有閑暇的時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義。

 故事的男主人公大庭葉藏,從幼年開始便體弱多病,卻異常聰穎。常年臥病在床,仍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也或許正因此,他似是擁有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心靈——或許稱其為所謂“世俗的圓滑”更為恰當,從記事起就不曾有過丁點的`童真,為取悅他人而活著,傀儡般不摻雜絲毫情感。“對討厭的事不能說討厭,而對喜歡的事,也是壹樣,如同戰戰兢兢地行竊壹般,我只是咀嚼到壹種苦澀的滋味,因難以明狀的恐懼感而痛苦掙紮。 ”這是怎樣壹種常人不得而知的苦楚與無奈,復雜的“人情世故”過早地將這副幼小的身軀吞噬殆盡,用不再單純的煙塵將他深深埋葬。不敢把自己所愛告訴他人,畏懼因此招來的那些厭惡而挑剔的目光。這使他恐懼,對人類感到深深的恐懼。或許他曾存壹絲幼小而無力的單純,卻被生存的緊迫感無情掐滅。也正是因有些這樣黑暗的童年,為葉藏短暫而跌宕起伏的壹生埋下了伏筆。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葉藏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或許這壹次又直擊了他的軟肋。關上門,他再也沒有走進那個家。他畏懼人類,甚至畏懼幸福。怕失去,怕傷害,怕壹切的未知。就這樣畏縮著匍匐著隱藏在這世間,茍延殘喘地吸取著僅剩的空氣,對那時的他而言已足矣。

 他也曾試圖扼住命運的喉嚨,也曾不甘屈服地將厄運打倒在地,尋找自己的幸福。終究卻還是未能敵過籠罩著他的黑暗的重重壹擊。

 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滿目瘡痍的他,唯壹願意視為真理的,或者說是對他遭遇的壹種自我安慰——“壹切都會過去的。”曾經擁有壹切又失去壹切的他,這樣堅信著。

 正如小說中酒店老板娘所說的最後壹句話——

 「我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幽默風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壹個像神壹樣的好孩子。」

《人間失格》讀後感9

 “1930年,他進入東大法文系就讀;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壹屆芥川賞候補;1936年,發表《晚年》後被推崇為天才作家,並於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但始終與他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曾五次試圖自殺,最後於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表後,和情人山崎富榮於玉川上水投水自盡。”

 初聞太宰治,大多數人第壹印象大致都是“喪”。很難想象,壹個喪到極致自殺許多次的人也會引起數多人***鳴,給予大家壹些力量。

 上次在圖書館讀書,偶然聽到兩個小女孩兒討論:“不敢讀《人間失格》,怕讀自閉。”不禁暗笑。若當真如此,這本書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還能傳到中國讓廣大讀者閱讀?在這裏,我想糾正下各位讀太宰文字時的心態:喪壹下可以,但更要關註於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讀書裝個樣子,想必太宰也會覺得不讀也罷。

 《人間失格》,雖然也有被其中壹些文字擊中內心,或許因為跨國界的審美差異,反復讀了三遍,又特別看了伊藤潤二配文的漫畫,仍是不太能理解這種近乎病態的作品。

 第壹手劄的第壹句就是:回首前塵,盡是可恥的過往。既是主人公大庭葉藏的壹生,也是太宰治的自畫。他膽小卑微,他把自己當成小醜去向世人求愛,想要被世人認可,認可自己也是世人的壹部分。

 “世間,人的集合。”

 “所謂世人,不就是個人嗎?”

 他沒有把自己當做是人,所以才會有經典的那壹句“生而為人,對不起”,他是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掙紮的自我獨白。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堀木對葉藏的數落以及葉藏的內心獨白。“再這樣下去,世人是不會原諒妳的。”所謂世人不就是妳嗎?“世人是不會原諒妳的。”我看不是世人,是妳不會原諒我吧。“總有壹天世人會葬送妳。”不是世人,是妳才對吧?

 世人看見他多次求死,誰又知道當時的他是有多想拼盡全力地活著,成為世人的壹分子,結果卻被世界壹次次殘忍拋棄。不是對死的渴望,而是對生的執念。

 為人罪惡,但沒有為之拼命前,又怎能輕談死亡與解脫?“不要絕望,在此告辭”,這才是太宰治真正想說的啊。

《人間失格》讀後感10

 葉藏從小生長在官員的家庭,生活條件優渥,不懂得人間疾苦。但卻飽受精神上的折磨,面對家庭環境的壓抑,親情的冷漠,世人的虛偽,無奈且怯於改變。年幼時不得不接受違心的事物,通過扮演“小醜”來取悅他人保護自己。心靈上受困於此。年少時,在堀木的蠱惑下了解酒和女人,逃避式的放縱使他的靈魂暫時得以休憩。但愈是放縱沈淪,愈是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內心,發現世界的陰暗。孤獨的靈魂希望找到伴侶,不在乎其是否擁有精神上的***鳴,只要有契合的孤獨便可。但孤獨的靈魂不僅未得到慰藉和解脫反而受到傷害。為了生計無奈試圖妥協,試圖像“世人”壹樣的活著。良子的美好純真給了葉藏生的希望,但也正是良子信任的“背叛”徹底擊垮了葉藏,最終成了廢人。

 葉藏靈魂深處的美好與這個世界的悲涼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痛苦源於清楚的了解自我,厭惡社會。世俗的虛偽,自我的真實與懦弱的性格促成了天使壹般的好孩子的悲劇。向往善良、正直、純潔、親情、自由,面對人的虛偽冷漠和欺騙既不想改變自己隨波逐流也沒有勇氣保有這份美好害怕獨立的存在,懦弱導致思想和行為的對立,最終喪失為人的資格。

 對於葉藏同情勝於可憐,***鳴勝於同情。生活在復雜的人類社會出生時的純真不可能不被世俗玷汙。有哪個人不曾純潔無瑕?有誰不想將那份純潔由內向外,由裏及表毫無偽裝的表達。即使壹開始受傷,也執拗的不想改變不想迂回,想將美好的純真狠狠地撰在手心不放手。可是代價就是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所以為了使自己不受傷,他們摸索出了處事的方法-成年人的世界便有了圓滑。可即使他們深諳處世之道理也絕不會丟棄內心的純真,圓滑僅僅是給她的肉體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穿上外衣而已,將其靈魂隱藏在深處。壹旦現實和內心出現沖突,他們將勇敢誓死捍衛內心的堅守!生而為人,無奈妥協與勇敢堅守並存,並非非黑即白,葉藏式的靈魂告白可能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人間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