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句的青苔
原創 · 2020-10-13 · 歷史領域優質創作者
關註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壹的答案",正如樸樹在那首傳唱萬家的歌《平凡之路》中所言,平凡,才是唯壹的答案。我們都曾想過不平凡的人生,獨立於眾人,殊不知,能將這壹生過得平凡且得到自我實現,這壹生才真正圓滿。港大"三嫂"——袁蘇妹正是如此,壹生平凡,卻為港大無數學子所紀念,被稱為“香港大學之寶”。
壹個保潔員,卻成為香港大學院士
2009年,香港大學將榮譽院士頒給了壹個普通的校園保潔員——袁蘇妹。自從1995年港大頒授名譽院士以來,這是港大第壹次將名譽院士頒給壹位普通的員工,也使得82歲的袁蘇妹成為首位平民院士。
壹輩子只認識五個字:自己的名字以及稱號"三嫂"二字,未曾上過學,也並沒有向香港大學捐過巨資,何以有資格成為這所近百年歷史學府的榮譽院士?要知道,當年與她同臺領獎的其余三人分別是匯豐銀行行政總裁、香港富豪李兆基長子、香港資深大律師郭慶偉。這在當時引起轟動、引發社會上的極大爭議。
除此之外,袁蘇妹的事跡還登上了當年的重慶高考語文試卷上,其作文材料就是基於袁蘇妹的故事,讓學子們以"情有獨鐘"為題,寫壹篇作文。
2017年,袁蘇妹與世長辭,港大校長馬斐森發文:她為港大留下光輝傳承;港大官網主頁:永遠懷念妳!壹個普普通通的清潔工,何以引發如此眾多的懷念以及這麽多人的哀悼與紀念?
這壹切殊榮均源於袁蘇妹為港大、為港大學子默默奉獻長達44年,人生的壹半時間都獻給了這所大學。
從29歲到73歲,半輩子奉獻給港大
袁蘇妹,原是廣東東莞人,在丈夫家中排行老三,後來為了躲避戰亂才來到香港,1957年,年僅29歲的袁蘇妹隨丈夫進入港大,沒想到在港大壹待就是44年。她從服務員做起,先後做過廚師助理、廚師、宿舍保潔員,最後成為港大宿舍的靈魂人物。
"三嫂就像我們的媽媽壹樣"這是港大幾十屆學子對袁蘇妹的親切表述。三嫂是壹個普通人,是港大普通的員工,幾十年如壹日,做飯、打掃衛生。她對港大學子如同比對待自己的孩子還要親。有人頭暈,她會主動煲藥熬粥;學生在圖書館奮力學習,壹不小心錯過了飯點,無論多晚,她都壹直等待,為他們做夜宵。也正是源於這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呵護,讓三嫂成為學子心中的媽媽。
對三嫂的記憶,還不只在於她的身影,還在於味蕾的沖擊。馬豆糕、馬拉糕、老火湯、炒河粉......成為學子們夜夜苦讀後期盼的美食。
三嫂做的壹手好大西米紅豆沙,西米直徑足有壹厘米。對此,壹位港大學子感嘆道:"好大壹顆哦!"並且在言辭之間忍不住誇贊三嫂的手藝。但是美食的背後是壹個人付出的辛勤勞動,為了將大西米煮軟,三嫂要在竈臺前守候兩個多小時,為了呈現紅豆沙最完美的口感,她會在裏面加入最新鮮的椰汁。做馬豆糕也是壹件很耗費精力的事情,食材要用慢火煲壹個小時,期間還要壹直攪拌。
70年代,三嫂因為心臟出了問題,無法繼續擔任廚房的職位,於是轉去做大學堂的清潔工。做清潔工的三嫂依舊辛勤工作,耐心、關照學生。
學生們會在飯堂開派對,往往因為狂歡而忘記時間,折騰到淩晨兩三點,這個時間點早就過了三嫂的正常下班時間,但她從來都不催促和責備學生,而是耐心地等待派對結束,然後壹個人默默地收拾啤酒瓶子、清掃地上的零食垃圾,清洗滿地汙漬。
那個淩晨還獨自在飯堂拖地的身影,深深地印在學子們的腦海裏,揮抹不去,永遠銘記。
三嫂是把港大學子個個都當做自己的孩子對待的,壹旦他們生病發燒,就會不辭辛苦好好照顧他們。她很怕自己將來有壹天得了老年癡呆,因為她害怕自己忘記這些孩子的名字。
這就是那個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三嫂。讀懂了三嫂,才明白了壹輩子堅持做壹件事,壹件如此平凡的事,是如此難得!讀懂了三嫂,才懂得"捧得壹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真正含義。三嫂壹以貫之堅持長達44年,榮譽院士的稱號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