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裏鄉間,到處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賞,出遊嬉鬧。 唐詩人崔液作詩道:“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平時足不涉戶的閨閣女子,往往乘此機會與意中人談情相會。 宋辛棄疾《元夕》詞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於綱會,望眼欲穿,“踏破鐵鞋無覓處”,見時就在眼前的有趣場景。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創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壹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壹詞即源於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壹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壹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關於燈節的起源,民間傳說更是紛紜不壹。 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跡,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淩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 有的傳說,燈節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後想念家中父母,宮深禁嚴,怎麽外出相會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很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他先散布謠言,說火神君將派員火燒長安城,城裏宮內壹片恐慌。後又向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壹律外出避災,滿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監視的火神。武帝允諾,宮女們元宵遂趁機與家人相會。從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燈。 還有的傳說,元宵燈會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壹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裏把枯枝雜草攏在壹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壹時歡樂壹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 這首詩就是壹個謎語,它的謎底正是"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 明清兩代, 燈謎活動的舉行更加頻繁,規模也不斷擴大。不僅在元宵節,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經常舉行燈謎活動。更重要的是,明末揚州馬蒼山首創了“廣陵十八個”(廣陵是揚州的古稱),卷簾、徐妃、粉底、蝦須等絕大多數謎格都沿用至今。謎格的創立,標誌著燈謎發展到成熟階段。小說《紅樓夢》、《鏡花緣》等,都有猜燈謎的情節。燈謎經過這些文學作品的渲染和傳播,更加普及於民眾。 幸福的時間太短暫,傷心的時間太漫長, 相聚的時間太短暫,離別的時間太漫長。 原來時間就是壹種從起點說是永恒、 從終點說是短暫的壹種東西。 時間是我們 必須時時握在手中 卻永遠無法握緊的壹種永恒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吃元宵,鬧花燈是風俗習慣 回答者:zhangxin88 - 童生 壹級 2-4 22:03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壹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壹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壹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壹位叫"太壹"的神明。據稱泰壹是當時相當顯赫的壹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壹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鹹、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壹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壹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麽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竈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裏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竈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沈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沈的情緒裏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壹直傳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