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遊大邑斜源古鎮

遊大邑斜源古鎮

礦山的老街,現在成了這個樣子!

斜源,或許不該叫做古鎮。

盡管,不少人習慣稱這裏是古鎮。

盡管,斜源的老街,還真有點見過風雲的淡定,有點風過無痕的嫻靜。不說古色古香,歲月的沈澱,卻是壹望可知。

但是,畢竟到清末,才有了這麽壹個鎮。100多年的時間,就算是不放在成都比,單單是放在大邑縣縣內比,也是年輕得不像話。

叫做斜源山房呢?

雖說,到西嶺雪山還有點遠,但,這裏,早過了鶴鳴山的位置。隔著花水灣溫泉,也就幾步。

在成都平原,在大邑縣,這裏就是典型山區。不能說是“山城”,叫“山房”可以吧?

從大邑通往西嶺雪山的公路,順山勢轉彎,通過山腳的緩坡。

公路的下首,就是斜源的老街了。

石板的街面,跑過車,走過人,被時光的腳踩得有些平滑。

街道有些彎,更少不了起伏。在彎曲與起伏的皺褶裏,是或深或淺、高低錯落的壹個個庭院,或者方塊盒子似的樓群。再向坡下、向河邊延伸,典雅的新建的民居,鄰水而起。

屋子不論高低、樣式,總是靠著山腳,順著山勢,再鋪排開來。開門,踩著是山地;推窗,入眼是山色;坐在陽臺喝茶呀看書啊,山光樹影不請自來,妳時時都在山的懷抱。

做生意、居家、辦公,或者旅遊客居,處處如是。

叫“斜源山房”,未必無由。

要不,叫“水街”呢?山裏的水街,別有意趣。

斜源,有水才叫“源”嘛。斜江河流過斜源腳下,沿河錯落有致的,壹帶都是水景房。

水面寬處,圍堰成了小小湖泊。夏天,喜歡清涼的,可以入水翻筋鬥。水面狹窄的,就在鎮子腳下,弄出點峽谷峭壁的氣概。

有大橋小橋,有特意造景的亭臺水榭。沿河,隨便壹個站位,都是風景。天天望山望水的遊人,也成了壹種水景。

當然,稱作“斜源礦區”,應該是最貼切的。

這裏本來就是礦區。

清朝發現煤礦後,鼎盛時期竟多達46家礦井!

出鎮子4公裏,江源村,就是當年煤礦區。

據說,斜源,本就是為煤礦做生活配套的。

煤,曾經是這裏最大的資源。

再壹個資源,是滿山的草藥。鎮上有個“藥佛廣場”,妳可以感受壹番草藥文化 。

煤礦,關閉已經10余年了。拋開這個最大的資源,小鎮還能怎麽辦呢?

沒人想到,小鎮,竟然還能這樣活,如今竟然能活成這樣。

煤礦種種,仍然是正在開發利用的資源。不過,是作為旅遊要素的開發,供人參觀、拍照、發思古之幽情。

那些復制的礦井口,那些礦車軌道、由礦車變身的花壇,統統成了街頭小品,遊人拍照的背景、道具。

就像中草藥的那些。

就像整個小鎮的那些。

都在實施文化創意之中,派上新用場。

打造“文創小鎮”、“***享小鎮”,讓斜源的資源得到新壹輪開發,小鎮成了壹座文創的礦區。

所以,稱“斜源礦區”,好像不無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