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開,讓我這個班主任來掰扯掰扯吧,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那可是響當當滴,無數次和壹幫“熊孩子”鬥智又鬥勇,個中滋味可是嘗了個遍了,太知道怎麽和他們周旋壹番而舉重若輕。這些道理和家長想在公***場合約束好孩子,原理都是相通的啦。
壹、帶著孩子在公***場合,家長盡可能像老師那樣,盡可能做到不怒自威
我帶著七年級的學生,當他們的班主任,真是心力交瘁,每天瑣事壹籮筐不得安生,他們事實上也不算小了,十三四歲的人了,居然還過的沒大沒小,天天壹幫人不是這個摔個屁股墩疼得吱哇亂叫,就是那兩個鬧翻臉了,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看著他們鬥的烏眼雞似的,我高度懷疑他們是不是變成了趙三歲、劉三歲、楊三歲了。
妳說這種情況下,哪個當班主任的能笑得出來呢?臉繃著,那是必須的,相當於傳遞出壹個信號:“老班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們必然要承受來自於班主任的狂風暴雨,隨後會安靜壹段時間,暫時不再有打打鬧鬧的現象。
對於同學之間的沖突,都是各打五十大板,分開問話,最後把他們各自的優勢和缺點都壹壹指正出來,尤其是引導他們回憶之前相互之間曾經的美好,喚起他們內心深處對同學特有的情分,很快的,他們臉上就陰轉晴了,此時此刻,再讓他們握手言和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家長需要給孩子明確自己該承擔哪些責任,更需要明確界限感
班裏學生相互之間出現沖突,不外乎就是妳碰了我,我吃了虧,得要想辦法討回來才公平。要麽就是我碰到了妳,妳不願意,非得要以肢體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最後免不了兩敗俱傷。其實呢這種事情實在上不得臺面,班主任能做的就是兩頭哄,兩頭批,最後拉在壹起化幹戈為玉帛,又是好朋友了。
雖然這是來自學生之間的小齟齬,又不是雙方之間產生的原則性問題,但是很多家長依然如臨大敵壹樣,動輒壹個電話就來興師問罪,班主任們經常忙的頭都大了,還要想辦法安撫好學生和家長的情緒,都要哄唄。
三、家長在家裏對孩子多進行教育理念的引導
家長的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會在實際行動中充分地展示出來,幫助更多同學弄清楚自己需要遵守哪些規則。
俗話說:“栽好壹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由此不難看出,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約束孩子的不二法則。想優雅地出現在公***場合,怎麽能離開家長的提點?家長要嚴厲告誡孩子,需要明確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自幼養成規則意識,才能培養出厚重的責任感。
孩子其實很會察言觀色,他們也清楚只要家長發狠了,就沒他們孩子們什麽事了,自己還是老老實實地待著吧,不要因小失大,顧頭不顧腚,最後反而給自己招來了皮肉之苦,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