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怎麽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怎麽來的?

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此外,各少數民族還保留自己的傳統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節、彜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奴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歷年和郭旺節以及苗族的跳花節。

中國的元旦據說始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壹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轉帝以夏夢正月為元,其實是元旦的春天。”南北朝時期,南朝蕭子雲的《結雅》詩中也有“四季元旦,早春長壽”的記載。

春節是中國的第壹個傳統節日。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根據中國歷史上壹直使用的農歷,這壹天是正月初壹,也是新壹年的開始。據記載,中國人民慶祝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發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做了皇帝,帶領部下祭天地。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這壹天視為壹年的開始,也就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春節的農歷新年的由來。辛亥革命後,中國采用公歷,並將農歷新年更名為“春節”(從1月下旬到2月中旬)。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貼春聯、年畫,裝飾房間。春節的前壹天晚上被稱為“除夕”,這是家人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壹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熬夜,這被稱為“守歲”。第二天,大家開始向親朋好友“拜年”,互相問候,祝願新的壹年萬事如意。春節期間,舞獅、舞龍、劃船和踩高蹺是最常見的傳統娛樂活動。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根據傳說,漢文帝(公元前179-157年)在正月十五慶祝周波調查和鎮壓涿鹿叛亂。每天晚上,他都要出去宮裏玩耍,和人們壹起玩樂,並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主要節日。自隋唐宋以來,它壹直如火如荼。《隋書音樂誌》日:“每逢正月,萬國來朝,在端門外的建國門逗留,直到十五日,綿延八裏。”數萬人參加了歌舞表演,從昏到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元宵節過後,有吃元宵、看花燈的習俗。元宵是圓的,以糯米粉為皮,裏面有水果和糖餡,這是“團圓”的象征。元宵節始於公元壹世紀,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行。在元宵節的晚上,許多城市都會舉行燈會,展示各種各樣的彩燈,這些彩燈造型新穎多樣。在農村地區,人們舉行娛樂活動,如燃放煙花爆竹、踩高蹺、玩龍燈、跳秧歌和蕩秋千。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此時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土壤或洞穴中的昆蟲、蛇和野獸會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會從沈睡中醒來,因此得名“龍擡頭”。在古代,龍是神聖的象征,因此被用來驅除害蟲。在明朝,熏蟲很受歡迎。在2月2日,人們會把元旦祭祀剩下的蛋糕炸到熏床和炕上,這被稱為熏蟲。在農村地區,人們用草木灰在房子周圍蜿蜒,然後繞過醫院的水箱,這導致了龍的回歸。有趣的是,這壹天的飲食也以龍命名。吃餃子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須,吃面條叫吃龍須。這大概就是現在的“龍須面”的名字。孩子們在這壹天剃頭理發,被稱為“剃頭節”。在這壹天,婦女仍然不縫紉,據說這樣可以避免傷害龍眼。還有蠟燭照在房屋的墻壁上,有壹種說法是“二月二,照在房梁上,蠍子和蜈蚣無處可藏”。然而,這個節日現在已經被人們遺忘了,但仍然有吃春餅等習俗。

清明節在4月5日左右。清明節在古代也被稱為三月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壹壹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清明節過去是祭拜祖先的節日,但現在更多的活動是在這壹天祭掃烈士墓和悼念烈士。清明節期間,天氣變暖,植物再次發芽。人們經常壹起去遠足,放風箏,欣賞郊區的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為“行走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其本名為龍舟節。《太平禦覽》第三十壹卷引用了當地風俗中“仲夏五日,終五日,始亦初”的句子。壹般認為它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無法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消滅楚國時,他在五月初五用壹塊巨石投河自盡。當河邊的人們得知後,他們乘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壹天定為端午節。在這個節日裏,人們有包香囊、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麻袋代表著屈原的道德操守,這將永遠持續下去:粽子最初是為了防止魚吃掉屈原的屍體,後來成為節日食品,而劃龍舟則是為了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晚上被稱為“七夕”,這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晚上了,陳的果實在法庭上,女孩穿著七孔針。據說先戴上它是明智的。“喬喬節”也被稱為“女生節”,因為大多數女孩都會參加。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它是傳說中縣令的生日,因此也被稱為“鬼節”。在這壹天,佛教徒會設置“盆景”,向僧侶施舍,舉行誦經儀式,並舉行水陸道場和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開始在梁武帝建立“玉蘭本齋”(6世紀上半葉)。目前,在民間設立“蘭盆”的情況並不多見,但部分地區仍流傳著放河燈的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稱為“團圓節”。八月十五日是秋天,因此得名“中秋節”。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皇帝在秋天祭月的儀式。自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為賞月習俗。“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真正形成全國性節日是在唐代。據說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黃明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中秋節期間,人們會向月神祭祀精致的糕點。祭祀結束後,全家共享,表示家庭團聚。這壹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節”和“重陽節”的名稱起源於三國時期。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首先,爬山。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這是旅遊的好季節,不僅可以培養興趣,還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以驅趕秋蚊,殺死害蟲。第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是菊花盛開的時候。觀賞各種菊花,喝幾杯菊花酒也是重陽節的快樂。第四是吃重陽糕。人們把五谷做成潔白可口的年糕,稱為重陽糕,“糕”與“高”諧音,意思是吃了可以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崇陽敬老之風自古不絕。

農歷十二月初八(也叫臘月),俗稱臘八。早些時候,據說這壹天是釋迦牟尼出家的日子,所有寺院都煮粥祭祀佛陀,這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顯示五谷豐登。臘八粥最初的宗教含義逐漸淡化,現在它實際上已經成為壹種色味俱佳的季節性食品。專家指出,臘八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