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抖音頻繁刷屏,登頂App Store以來,這個短視頻平臺引發的討論便不斷。其中流傳較廣的壹種論調是:抖音、快手,正在毀掉我們的下壹代。
以上面這句話作為標題的文章在家長群中最受歡迎,文中講述了此類平臺消磨孩子時間、誘使上癮、成績下降的諸多罪狀。家長們轉頭看看抱著手機沈浸其中的孩子,壹時間紛紛恐慌,轉發警示,仿佛自己的兒女這壹輩子已經被畫下了半個句號。
等等,這個標題怎麽聽著有點耳熟?
在抖音出現之前,同樣的句式其實我們已經聽了無數遍, “網絡正在毀掉下壹代”“電腦正在毀掉年輕人”“手機正在毀掉下壹代”……壹代壹代下來,似乎中國的年輕人已經快被毀滅得差不多了。我們怎麽總在被毀滅
抖音毀掉下壹代的論據是什麽?
與網絡、電腦、手機等新興事物差不多,它們的原罪不外乎:侵占孩子的業余時間、吸引其註意力、讓他們更加少於與父母交流等。
兩代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小世界和獨特新語言,再加上對成績的威脅,這些因素足以戳中許多父母的敏感點,讓他們感到恐慌,並將自己了解不深的這些新事物當成洪水猛獸。
然而事實上,孩子把過多時間花在網絡等新產物上面的最大原因,可能並不在於產品本身,而是在於家庭。
如果家庭生活本就無法給孩子提供足夠的信任感與安全感,讓他們感受到平等與快樂,他們自然會尋求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東西轉移註意力。總會有這麽壹個角色,受孩子所癡迷,被家長所排斥。這個角色現在由抖音承擔,過去則是電腦、網絡、手機、遊戲機,未來很有可能是VR、人工智能。
另壹方面,如果孩子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花費時間毫無節制甚至影響到正常生活,其實壹定程度上也說明家長無法用更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對方,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時間觀念和自控力。
但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壹點。大多數人在面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通常最省力的方法都是先樹立壹個靶子,再把所有矛頭轉移到這個靶子上,
同樣被認為毀滅了中國人的還有房子、外賣、口紅……常用這種“毀滅體”的人善於捕捉人們的恐懼點,如情侶擔心因為房子而分手、父母擔心孩子吃外賣不夠健康、男性苦於被宣傳消費主義的營銷號勒索。
危機意識本是人類得以生存至今的壹大必備技能,而這些宣揚事物毀滅人的文章正是利用這壹點,將事態誇大,煽動讀者情緒制造恐懼。
伴侶只是偶爾在工作之余看下韓劇放松而已,《韓劇正在毀滅中國女人》的恐嚇就容易使人擔憂於長此以往對方會不會越來越無腦天真,即使她在工作及其他事務處理上沒有受到影響。
其他的毀滅體文章也是如此,將少數個例和極端後果套到常見的壹個事物之上,使得大眾紛紛為此恐慌。
毀滅人的,其實不是這些新事物,而是“毀滅體”本身。好好利用新事物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即使是被公認為除了娛樂之外沒有太大作用的偶像肥皂劇,依然有其妙用:男性可以通過觀察自己伴侶喜歡的劇,了解對方喜歡什麽樣的相處方式,以此學習更多提升感情生活幸福感的操作。
除了肥皂劇,還有許多被應用於毀滅體的新生事物不僅不會毀滅人,相反還利遠大於弊。
在網絡剛開始流行時,著實吸引了許多青少年將大量時間花在這上面,這種現象在當時被許多不理解的家長稱之為“網癮”,甚至因此催生了靠暴力戒網癮牟利的業務。
當年被認為有網癮的那批人,其實恰恰是最早學會使用互聯網、並在後來技術發展時被需要的那群人。如果所有家長在當時都把“網癮”當成病,強制要求兒女戒除,磨滅對方對網絡的興趣,這些孩子在長大後便跟不上時代和同齡熱的步伐了,在就業市場上也失去了競爭力。
面對有趣吸引人的新技術產物,我們與其相處的正確方式不應該是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是控制時間和頻率,加以利用。
抖音也是如此。作為壹個視頻內容平臺,它本身就有著許多具有正面意義的內容。
親子類內容在抖音上向來很受歡迎,妳很容易就能刷到許多溫馨的小片段,比如媽媽躺在沙發上,小兒子跑過去偷偷親她額頭,旁邊隱藏的相機拍下了這壹幕;比如當兵的父親終於有機會回家,壹開門便迎上小女兒快步跑來跳到身上,用力抱緊後大哭;媽媽帶著好奇心從女兒碗裏夾走對方最愛吃的菜,孩子不僅沒有生氣還把自己碗裏剩下的也夾給媽媽……
妳可以在抖音上感受親情的溫暖,或是單純地看些輕松娛樂視頻放松自己,也可以把它當成壹個輔助學習知識的平臺。
有生活中我們很少有機會主動學習的有趣知識,如抖音用戶“講歷史的王老師”就做了壹系列科普,如《古人夏天如何降溫?》,將歷史知識以短視頻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出來,獲得了幾萬點贊。
也有每個人都用得上的技能性教學,如手工、編發、做飯教程等。@寶餐壹頓 就是其中壹個非常常見的例子,這個賬號由壹對母女***同運營,拍攝內容主要是家常菜做法,不僅讓年輕父母學會做飯,對小孩子也同樣有教育意義。
對妳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多加利用,在娛樂的同時學習新東西,這才是抖音正確的打開方式。
有壹些父母擔心孩子喜歡抖音後將大量時間花在拍攝上,因此與自己相處或是學習的時間更加少。但實際上,如果家庭相處本身沒有問題的話,抖音的參與同樣不會造成太大問題,反而會給有代溝的兩代人帶來更多***同話題。如抖音小達人@李雨霏2007 ,原本與外婆、媽媽找不到***同愛好,現在已經經常壹起刷抖音歡笑,還壹起錄制短視頻學習舞蹈,壹家三代人其樂融融。
另壹方面,抖音作為目前在年輕人中流行的短視頻產品,本身承擔著壹部分“聊天話題”的角色,就像我們青春期聊周傑倫、王力宏壹樣。如果周圍的同學都關註,即使自己不壹定喜歡看,參與討論和簡單了解基本風向也對適應話語環境、跟上節奏有幫助。
在面對年輕人流行的產品時,大方接受,並從這上面學到新東西,而不是壹味逃避認定其毀滅人,這才是每個擁有適應能力的成年人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