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區是辛亥革命先驅國叔陳少白先生的故鄉,其故居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內有佛教名寺茶菴寺(六祖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與自然最佳結合林的主灌河生態防護林、白水帶旅遊度假區等名勝古跡。
江海八景:江海區組織開展“江海八景”評選活動,通過評選該區八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景點,最終評出“白水龍光”、“少白故居”、“五祠澤香”、“茶庵古寺”、“綠海丹心”、“釜山明珠”、“江南雅韻”、“羽林春秋”等8個景點為“江海八景”。
茶庵古寺
茶庵寺又名六祖寺,坐落於江門市江海街道五馬歸槽山麓,始建於明代萬歷年間。唐代高僧壹行禪師,曾結庵小住,名曰“茶庵”。茶庵建成後,經過大小修繕不下十余次。歷來供著六祖惠能大師、觀音、伽藍等塑像。寺前築有“洗衲池”、“關刀池”、“拜佛亭”、“化字爐”以及壹石門牌坊。牌坊前面刻有“小朱明洞”四字,後面刻有“佛境”二字,都出自清代名人手筆。茶庵寺後山,有辛亥革命四傑之壹陳少白先生之墓。20世紀80年代初期,市政府十分重視這壹文物古跡的保存,把茶庵風景區命名為“茶庵公園”,列為江門市風景區之壹。1981年以來,江門市市政府、江海區政府不斷撥出款項作修葺和擴建茶庵。經過幾年的努力,原有的古跡已經修葺壹新,且還新建了壹批亭臺樓閣,開設了茶廳餐館,又開辟了壹個可供劃船玩樂的人工湖。
白水龍光
白水帶旅遊度假區有壹溪、三泉、五山環抱,總面積有700余畝。壹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凈泉。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白水帶旅遊度假區有40余座山峰,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密遮天。江門市人民政府於1985年撥款新建混凝土公路,並豎起雄偉的前後門樓牌坊,增建了亭臺石橋,還建起了壹座有現代化設備的餐廳及抱翠畫廊。景區除了原建有的水月宮、三聖廟、龍母廟、江天壹覽涼亭、青雲橋、姻緣樹、采蓮船等遺址古跡,還增建了香港回歸亭、澳門回歸廊、龍光塔、餐廳等景點和旅遊設施。
江南雅韻
江南文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要的文體設施建設項目之壹。廣場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該工程主要包括表演舞臺、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閑步道及廣場四周環路等,並配套路燈、園林景觀、停車場、公廁、化妝間等設施。工程於2005年11月28日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完成並投入使用。
羽林春秋
江海區禮樂街道禮東主灌河沿岸遍種落羽杉,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田園風光的現代生態旅遊景觀。全長4公裏的主幹河,將禮東分為東西兩邊,支長30公裏,使禮東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化新貌。早在1995年,禮東主灌河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杉樹和少量蒲葵組成,株距不足0.5米,株高平均超過10米,組成了壹道天然綠色屏障,抗擊臺風、龍卷風和暴潮的侵襲,保障當地農業生產。主灌河沿線,蔬菜新鮮,水產豐富,花木奇異,水果飄香,被廣東省評為“省級農業生態示範區”。主灌河旁邊,有豐澤園、桂花園、楊桃園、順水樓、荷花世界、吉田美食等10多家田園美食企業連綿十裏,成行成市。
綠海丹心
綠海丹心即江海綠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金甌路的交匯處,規劃總面積262.65畝,交通便利,規劃將設置中心廣場、圖書館、會議中心、產品展示中心等配套設施。
五祠澤香
外海五大祠是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建於赤嶺山下,朝列莘隱陳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軒祠(3世),統稱五大祠。五大祠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五大祠堂緊密相連,橫列成排,面積約4100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五大祠被市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4月27日,五大祠由江海區政府移交給外海鎮管理(現為外海街道)。外海街道計劃將五大祠內的朝列大夫祠作為陳氏的紀念館;將桃溪祠建為外海發展史展館;定息祠建為民俗風情館;筠軒祠作為外海文化展覽館;泉石祠建為愛國主義教育展館。
釜山明珠
釡山明珠即釜山公園,位於美麗的蓬江河東南岸,倚鄰秀美的白水帶風景區,從江門大橋至白水帶公園入口處,規劃面積為10.34公頃,是集生態、景觀和休閑於壹體的濱江公園。釜山公園建築格調為開放式的休閑性公園,由釜山景觀瀑布、景觀平臺、中心廣場、航模基地、濱江大道及“七大星月”等組成。內設園林小景、濱江走廊、親水平臺、噴泉步道、景觀廊、休息廊、花架等,配備了高級的音響和路燈燈飾。
少白故居
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裏,由中國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壹橋(白橋)相隔。橋的壹邊是“白園”,另壹邊是壹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自陳少白逝世後,其家人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現外海街道)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臺”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
外海沿江海鮮食街
位於西江河岸,總用地面積230畝。上世紀90年代,以生猛河鮮作招徠,曾被海內外譽為外海的“柬埔寨”。據壹位“老江海”回憶說,2000年時,如今的外海沿江海鮮食街所在之處還是壹片荒地。2000年後,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下,外海沿江海鮮食街逐漸形成,不僅越做越旺,更吸引了不少中山古鎮的人到這裏吃飯。政府已投入數千萬元資金,完成了食街主幹道路及下水道、綠化、街燈、休閑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計劃興建臨江觀景臺6個,停車位1000多個,公***綠化休閑區15萬平方米,發展海鮮酒樓、娛樂休閑中心13家。
江海路滘北食街
10多年前,因滘北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海鮮城酒家、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同樂酒家、江灣大酒店、黃鱔飯等10多家飲食企業便先後落戶江海路沿線。經過10多年來的滾動發展,這些酒樓不斷增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南海漁村、順德漁村、假日農莊、同樂酒家等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飲食企業,滘北也成為江門頗負盛名的飲食業聚集地。2005年,滘北又引入了三星級的江灣大酒店,建設了南粵酒店,江海路沿線的飲食服務業影響力進壹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