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
《法句經》:“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大般涅盤經》:“生死之中,實有樂受,菩薩摩訶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是故說言壹切皆苦。”
《大般涅盤經》:男子因女人而痛苦,憂愁悲泣乃至斷命;美酒、甘味、米谷等亦能令人生大憂惱。
“以是義故,壹切皆苦,無有樂相”。
《阿含經》中佛多次說:“我以壹切行無常故,壹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雜阿含經》偈雲:
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界,壹向生喜悅,愛染深樂著。
諸天及世人,唯以此為樂,變易滅盡時,彼則生大苦。
《瑜伽師地論》:“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於現法中能生壞苦。”
佛經中多處描述人生苦況,將世間眾苦歸納為八苦、六苦、十苦或三苦。
佛陀所說的人生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憂悲惱苦
說八苦最精彩的是晉譯《佛說五王經》,原文如下:
何謂生苦。
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並受中陰之形。至三七日父母和合。便來受胎。壹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臠。五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壹杯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壹杯冷水。亦如寒冰切體。母飽之時。迫迮身體。痛不可言。母饑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門。劇如兩石挾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呼。此是苦不。諸人鹹言。此是大苦。
何謂老苦。
父母養育。至年長大。自用強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寒時極寒。熱時極熱。饑時極饑。飽時極飽。無有節度。漸至年老。頭白齒落。目視[梳木目][梳木目]。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酸疼。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坐起須人。此是苦不。大王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病苦。
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壹大不調。百壹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唇燋。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聲。不凈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死苦。
人死之時。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欲死之時。刀風解形。無處不痛。白汗流出。兩手摸空。室家內外。在其左右。憂悲涕泣。痛徹骨髓。不能自勝。死者去之。風去氣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矣。身體侹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膖脹爛臭。甚不可道。棄之曠野。眾鳥啖食。肉盡骨幹。髑髏異處。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恩愛別苦。
室家內外。兄弟妻子。***相戀慕。壹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女北。非唯壹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內斷絕。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所求不得苦。
家有財錢。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貴。勤苦求之。求之不止。會遇得之。而作邊境令長。未經幾時。貪取民物。為人告言。壹朝有事。檻車載去。欲殺之時。憂苦無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怨憎會苦。
世人薄俗。***居愛欲之中。***諍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迮道相逢。各自張弓[澍士壹]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無量。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憂悲惱苦。
人生在世。長命者乃至百歲。短命者胞胎傷墮。長命之者。與其百歲。夜消其半。余有五十年。在醉酒疾病。不知作人。以減五歲。小時愚癡。十五年中。未知禮儀。年過八十。老鈍無智。耳聾目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已九十年。過余有十歲之中。多諸憂愁。天下欲亂時亦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內外多諸病痛亦愁。持家財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調未輸亦愁。家人遭縣官事閉系牢獄。未知出期亦愁。兄弟妻子。遠行未歸亦愁。居家窮寒。無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辦亦愁。室家死亡。無有財物。殯葬亦愁。至春時種作無有犁牛亦愁。如是種種憂悲。常無樂時。至其節日。***相集聚。應當歡樂。方***悲涕相向。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