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地處遼東半島中部,是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有鋼都之稱。因市南郊有壹對形似馬鞍的山而得名。鞍山市常住人口361萬人,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第三十四位(2008年)。東部、北部靠遼陽縣,南部與鳳城市、莊河縣毗鄰,東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遼中縣連接。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公裏,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公裏,南距大連市308公裏,西南距營口鮁魚圈新港120公裏,西距盤錦市103公裏。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22°10′——123°41′,北緯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長175公裏,東西最寬133公裏。總面積為9252.4256平方公裏,占遼寧省總面積的8.4%。其中市區624.294平方公裏 (鐵東區21.451平方公裏,鐵西區28.784平方公裏,立山區15.9平方公裏,千山區558.159平方公裏),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裏,臺安縣1393.9916平方公裏,岫巖滿族自治縣 4502.057平方公裏。長(春)大(連)鐵路、沈(陽)大(連)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海(城)溝(幫子)鐵路、海(城)岫(巖)鐵路聯接東西。大慶至大連的輸油管道經過境內。公路成網,遍布鄉鎮,交通十分方便。
鞍山區號:0412
鞍山郵編:114000
鞍山市市花:金銀花
鞍山交通
鐵路
沈大鐵路縱貫全境,鞍山與北京之間有夕發朝至的空調列車往返。沈陽北到上海、廣州東的快車都經過鞍山,由溝海鐵路折返回京哈線。境內辟有長大鐵路、海溝鐵路、海岫鐵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盤海高速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線。
鞍山自然地理
地勢地貌
鞍山市的地勢地貌特征是東南高西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屬於千山山脈延伸部分的山區,壹般海拔300——600米;最高為岫巖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壹棵樹嶺次之;山區主峰海拔931米,面積約為5271.44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56.97%。中部為千山山脈向西部沖積平原過渡地帶,屬低山坡崗丘陵區,壹般海拔100——200米,面積約為1232.56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13.32%。長(春)大(連)鐵路以西系遼河、渾河、太子河沖積平原,壹般海拔5——20米,全市海拔最低的是臺安縣韭菜臺鄉楊塘村,海拔僅2米;平原面積約為2748.4256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29.71%。
河流水系
鞍山市境內有大小河流40余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遼河、渾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前3條為過境河,後2條流源均在岫巖滿族自治縣境內。遼河系全國七大江河之壹,也是流經鞍山市境內的最大河流。該河從臺安縣西佛鎮達連泡入境,由新華農場的溝哨子鎮出境,經盤山縣入渤海。在臺安境內河段長70公裏,平均河寬200米,流域面積898平方公裏。臺安縣境內還有臺安縣與黑山縣的界河繞陽河、臺安縣與大窪縣的界河外遼河以及小柳河等,均系遼河的支流。渾河源於遼寧省清原縣長白山支脈滾馬嶺,流經撫順、遼中、遼陽等市、縣,於臺安縣黃沙坨鎮朝陽堡村入境,向西南方向流至海城市西四鎮三叉河匯入太子河,經營口入渤海。該河系海城市與臺安縣的界河。在鞍山境內河段長67.6公裏,其中海城段31.6公裏,臺安段36公裏,平均河寬140米,流域面積3107平方公裏。太子河經遼陽縣唐馬寨入海城市高坨子鎮境內,由東北向西南流至西四鎮與渾河匯合。該河是海城市西部平原的大型河流,境內河段長34.7公裏,平均寬123—150米,流域面積為3009.8平方公裏。源於海城境內的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以及源於鞍山市區的沙河、南沙河、楊柳河、運糧河均匯入太子河。大洋河系岫巖滿族自治縣境內兩大內河之壹。發源於岫巖縣偏嶺鄉壹棵樹嶺南側,由西北流向東南,稱偏嶺河。在南流過程中,接納境內的哈達河、湯池河、雅河、牛河、溝連河等,至哨子河鄉哨子河街東與哨子河匯合,經馬嶺村王家溝東山頭出境,至東港市入黃海。境內流長180.2公裏,流域面積1968.4平方公裏。哨子河系岫巖滿族自治縣境內另壹主幹河流。正源在三家子鄉華山村北黑背區岔口,側源在華山村西北胡家嶺。兩源在王家東山匯合稱哨子河。河段長171.85公裏,流域面積2155.03平方公裏。其支流有牧牛河、石廟子河、青河、古洞河等河流。
氣候類型
鞍山市地處中緯度的松遼平原的東南部邊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幹冷同季,降水充沛,溫度適宜,光照豐富,大風、冰雹、旱澇、霜凍等災害性天氣在不同年份和季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春季(3月——5月)大風多,降水少,日照長,回暖快,蒸發大,濕度小;夏季(6月——8月)降水多且集中,暴雨多發生在此季,氣溫高而少酷熱;秋季(9月——11月)天高氣爽,雨量驟減,氣溫急降;冬季(12月——次年2月)雪少北風多,幹燥寒冷。鞍山所轄區域雖屬同壹個氣候帶,但因地理環境(地形、地貌、距海遠近)不同而有差異。年降水量為640——88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次減少;年平均℃氣溫平原地區為8.0——9.0℃,而東部和東南部山區為6.3——7.0℃;日照小時數年平均為2350-2700小時,西北部多於東南部。
鞍山這座城市,雖然建置較晚,但他的歷史卻很久遠。在這裏曾產生過絢麗多彩的文化,是遠古時代人類發祥地之壹。從考古發現的海城小孤山古人類遺址證明,在距今約2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裏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內的析木、牌樓、大屯、岔溝、騰鰲等地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舊堡區發現有戰國晚期的青銅戈、銅鏃等,進壹步證明,在這裏同中原壹樣,很早就臍入了人類文明的行列,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壹個組成部分。遠在戰國秦漢之際,今鞍山市境域大部壹直受遼東郡首縣襄平縣等縣的管轄。今海城市境域則為西漢遼東郡新會縣、遼隊縣、臺安市縣轄地。今臺安縣境域則為西漢險瀆縣轄地。今岫巖滿族自治縣境域亦屬燕國遼東郡襄平縣轄。此後延續2000多年,或屬於郡轄,或屬於國轄(如西晉設遼東國),或屬於道轄、路轄、衛轄、府轄、州轄,以至於省轄、縣轄,其建置依代相續。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幾經變化,鞍山市或屬於行政區,或屬中央、或屬省轄。對下基本定型於目前市管縣體制。
戰國(公元前475壹公元前221年)今鞍山市境域屬於燕國遼東郡。
秦代(公元前221壹公元前207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遼東郡。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兩漢在今東北地區的縣級行政建置增多。
西漢,今鞍山市境域屬於幽州遼東郡;
東漢,今鞍山市境域屬遼東郡和遼東屬國。
三國和西晉(220壹316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幽州遼東郡襄平縣、新昌縣、遼隊縣、安市縣、昌黎郡昌黎縣。
東晉·十六國(317壹420年)今鞍山市境域先後隸屬於前燕、前秦、後燕遼東郡。 其後壹度為高句麗所割據。今臺安縣部分境域則為北燕所管轄。
南北朝(420壹585年)北朝之際,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
北魏(386壹534年),今鞍山境域大部分為高句麗割據。今臺安境域隸屬北魏營 州建德郡廣都縣。
隋代(581壹618年)今鞍山市城區和海城市境域及臺安縣部分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今臺安縣境域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代(618壹907年)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為高句麗所割,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收歸唐朝統割。在今東北地區實行道、府、州制。分屬河北道安東都府遼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遼兩縣,巫閭守捉城。
遼代(907-1125年)今鞍山市境域原有州縣數度易名,均隸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代(l115壹123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於東京路、北京路、易蘇館路。
元代(1271壹1368年)今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隸屬於遼陽路遼陽縣(今遼陽市)。今臺安縣境域隸屬於廣寧府路望平縣。岫巖滿族自治縣隸屬蓋州路。
明代(1368壹1644年)今鞍山市境域隸屬遼東郡指揮使司遼中衛、海州衛、廣寧衛、蓋州衛。
清代(1644壹1911年)今鞍山市境域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海城縣、錦州府鎮安縣和蓋平縣、奉天行省東邊道。
中華民國(1912壹1949年)今鞍山市城區境域隸屬遼陽縣、海城縣;今海城市境域為海城縣。今臺安縣境域為鎮安縣,後改為黑山縣,後又設置臺安縣;今岫巖滿族自治縣為岫巖縣。 1937年12月1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頒發403號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鞍山。從此,鞍山人真正當家作了主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成立。鞍山市城區境域隸屬東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為東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為中央直轄市。海城縣、峋巖縣隸屬遼東省政府。臺安縣隸屬遼西省政府。
1954年8月22日,中央政府決定,鞍山市為省轄市隸屬遼寧省。城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寧省遼陽專區。安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陽專區。沈陽市、遼寧省遼陽專區、鐵嶺專區和盤錦墾區。岫巖縣先後隸屬遼寧省、遼寧省安東專區。
1959年1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鞍山市管轄遼陽市和海城縣;同時撤消遼陽縣建制,並入遼陽市。臺安縣為沈陽市所轄。岫巖縣隸屬安東市(1965年改名丹東市)。1961年4月29日,恢復遼陽縣建制,遼陽市、縣分置,均隸屬鞍山市。
1965年,遼陽縣、海城縣劃歸遼寧省遼南專區管轄。1968年12月26日,撤銷遼南專區,海城縣劃歸營口市管轄。
1973年1月1日,國務院批準鞍山市管轄海城縣。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海城縣建立海城市(縣級市)。1976年1月1日,國務院批準,臺安縣由盤錦墾區改為鞍山市管轄,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岫巖縣,成立岫巖滿族自治縣,1991年12月16日,國務院批準將丹東市管轄的峋巖滿族自治縣劃歸為鞍山市管轄。
鞍山的歷史很悠久,但是建立鞍山市卻很晚。半個世紀以前,鞍山無市可言,舊堡北為遼陽縣所轄,舊堡南隸屬海城縣。1937年12月1日,按照傀儡皇帝愛新覺羅·博儀頒發的403號“敕令”,鞍山實行市制,正式建立鞍山市,成立偽鞍山市公署,原“滿鐵鞍山附屬地”地方事務所長三重野雄,搖身壹變為鞍山市市長,成了騎在鞍山8.3萬人頭上的太上皇。當時鞍山市的轄區,包括鞍山、立山兩個滿鐵附屬地和與遼陽縣接壤的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後立山、八卦溝、長甸鋪、大石頭、後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個村屯。面積49.1平方公裏,人口83514人。
建市的第二年制定了“鞍山都邑計劃”,日本侵略勢力進壹步擴大,到1939年1O月,市區面積擴大到123.3平方公裏,中國勞工也急劇增加,1943年全市人口達到30.6萬人。鞍山城市建設迅速發展,但蒙上了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日本人住在鐵東,不僅居住條件好,還用上了電燈、煤氣、自來水。而中國勞動人民卻住在條件極差的工棚區裏,只有解放後,鞍山市的經濟和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勞動人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真正過上好日子。
鞍山解放紀念日
1948年2月19日6時30分,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縱隊、第六縱隊***5個步兵師,遼南獨立壹師和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師等部隊, 在完成了對駐鞍山國民黨軍隊包圍的前提下,發起了總攻。六縱隊十七、十八兩個師從鞍山西部平原經劉二堡沿公路向市區猛烈擴展。9時許,該部五十四團由陶官屯突入市內南部,並向轉盤街(今市府廣場壹帶)進攻。四縱隊十師由市區東北攻克高地和貯水池,逼進對爐山。四縱隊十二師和遼南獨立壹師從市區東南兩面向神社山(今烈士山)、偽市公署壹帶猛烈進攻。10時許, 敵軍全部被壓縮在鞍鋼白樓、偽市公署轉盤街、對爐山3個據點。攻城部隊分工合作,協同作戰,分別攻下這3個據點。戰鬥到深夜12時結束,全殲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十五師及礦警、地方保安團等總計1.3萬多人,生俘敵師長胡晉生,國民黨鞍山市長羅永年自殺身亡,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從此,鞍山回到人民手中。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個日子,中***鞍山市委、鞍山市政府決定, 把“二·壹九”作為鞍山解放紀念日。
鞍山市轄鐵東區、鐵西區、立山區、千山區等4個市轄區、臺安縣、岫巖滿族自治縣,代管海城市(縣級市)。縣(市)區***轄58個鎮、7個鄉、48個街道辦事處。
鞍山市 面積9249平方千米,人口361萬人(2005年)。
鐵東區 面積 30平方千米,人口 49萬。郵政編碼114001。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
鐵西區 面積 34平方千米,人口 29萬。郵政編碼114014。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71號。
立山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42萬。郵政編碼114031。區人民政府駐北勝利路340號。
千山區 面積 503平方千米,人口 26萬。郵政編碼114041。區人民政府駐鞍海路28號。
海城市 面積2732平方千米,人口113萬。郵政編碼114200。市人民政府駐海州街道。
臺安縣 面積1393平方千米,人口 38萬。郵政編碼114100。縣人民政府駐臺安鎮恩良路。
岫巖滿族自治縣 面積4502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1143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岫巖鎮。
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鞍山旅遊資源
千山
又名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8公裏處,面積44平方公裏,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38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
千山有景點300余處,按自然地形分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個景區。北部景點主要有無量觀、龍泉寺、南泉庵、五佛頂和“小黃山”;中部景點主要有中會寺、五龍宮;西部主要景點有太和宮、鬥姆宮;南部景點主要有香巖寺、仙人臺。千山北部景區還新建了全周電影院、驚險世界宮、唐代古城等壹批人造景觀,架設了五佛頂、小黃山兩條空中客運索道和森林火車。在千山北部繡蓮臺景區內,壹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彌勒大佛威嚴正坐山巔。大佛身高70米、肩寬50米、頭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壹大奇觀。
湯崗子溫泉
是全國四大康復中心之壹,位於市區西南部15公裏處,面積為65萬平方米。該溫泉泉水無色無味,清澈透明,溫度達72℃,並含有鉀、鎂、氡、鈉等30余種微量元素。用溫泉水和熱礦泥配合按摩、針灸、蠟療及光電療法,對風濕性關節炎、皮膚 病、外傷後遺癥都有明顯療效。療養院內環境優雅,風格獨特。曾經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居住過的“龍宮溫泉”和東北軍閥張作霖修建的“龍泉別墅”均保存完好,使該溫泉成為康復和旅遊的勝地。
二壹九公園
是鞍山規模最大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位於市中心東部,建於1950年,為紀念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日而命名。公園總面積78公頃,有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培育區、安靜休息區、動物觀賞區、水上活動區和東山遊樂園。
玉佛苑
位於鞍山市二壹九公園東側、東山風景區腳下,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玉佛苑主體建築高33米,寬66米,縱深58米,紅墻碧瓦。2001年,又在西南角和西北角分別增建仿清建築鐘樓和鼓樓,更顯其氣勢恢宏。殿內有重達260.76噸的“玉石王”雕刻成的玉佛,正面為高5.23米的釋迦牟尼佛,背面為高2.66米的渡海觀音,堪稱世界玉佛之最。
藥山風景區
藥山系千山余脈,位於岫巖滿族自治縣北部韭菜溝鄉、三家子鎮、石廟子鎮的交界處,距縣城60公裏,因盛產藥材而得名。藥山為清代奉天省的四大名山之壹,與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並列齊名。藥山山勢高峻,由東北向西南起伏綿延10余公裏,有大小奇峰40多座,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裏,最高峰石花頂海拔889.7米。分為古城頂景區、清華觀景區、梨花塢景區、石花頂景區和古戰場景區等五大景區。現正在分步開發建設,已部分對外接待。
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鞍山海城鎮東約40公裏處,總面積38.3平方公裏,分為8個景區、200多個景點,有大小山峰450座。該森林公園以奇峰怪石、森林茂密而著稱。園內的仙人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仙人洞曾為古人類生活遺址,曾出土過猛獁象、披毛犀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洞內藏有“飛龍飲泉”景觀,這種集自然、人文景觀於壹體的巖溶洞穴景觀堪稱東北壹絕。
鞍山物產特色
梨中“皇後”南果梨
南國梨為秋子梨系統,是鞍山地區主栽優良品種之壹,栽植歷史有百余年。樹體健壯,幼齡樹直立生長,成年樹形開張,枝條多而粗壯。4至5年則開始結果,12年進入盛果期。連續結果能力較強,每個果臺能結果3~4個,15年生單株產量150公斤左右。果形近圓形或扁圓形。進入成熟期果皮薄而光滑,果色呈黃綠色。色帶有紅暈,果粉很薄,果肉白色,肉質細,石細胞少,采後即可食用,脆甜汁多。經過15~21天後熟,果實底色變黃,果肉變黃白色,組織柔軟細膩,糖分增多,風味香甜,漿汁較多,易溶於口,品質極佳。此品種母樹為自然雜交實生苗,現仍生長在千山區大孤山鎮對樁石村石門溝山坡上,樹下壹側腐朽,另壹側生長正常。距母樹約兩米遠處長出壹株根蘗生長的實生南國梨樹,有60多年,仍然保持原始野生針刺性狀的枝條。因當時大孤山屬遼陽管轄,在遼陽南部,故起名“南國梨”。目前鞍山地區有南國梨樹數百萬株,年產量3000多噸。全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引種栽培,果品質量極佳,不僅風光於金秋,而且成為人們新年、春節的貴重禮品。1984年被評為遼寧省優良品種,獲遼寧省農業廳頒發的優良品種證書。
海城餡餅久負盛名
海城餡餅歷史悠久,早在清末,海城縣內回族馬德昌、漢族毛香倫兩家專業經營餡餅。馬家經營牛肉餡餅水紮面餡餅,毛家經營豬牛肉鴛鴦餡餅攪面餡餅,1920年,回民馬富恩,馬富春繼承父業,在火神廟街路北開設馬家餡餅鋪;漢民毛青山繼承父業,也在火神廟街開設山記餡餅鋪。1939年,毛青山遷居沈陽,在沈陽火車站附近開設山記餡餅,海城餡餅從此傳入沈陽,歷經半個世紀,海城餡餅已成為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不僅馳名東北,而且盛名關內;不僅店鋪經營,而且登上了賓館酒店的筵席。海城餡餅選用上等面粉做皮,鮮豬牛肉做餡。豬肉選用前後槽,牛肉選用三叉、腰窩、紫蓋。隨季節變化選用適時鮮菜,豬牛肉比例肥瘦比例搭配合理,並放適當的料酒、鹽、味素、面醬、醬油、鮮姜、白糖、香油、蔥、花椒面、大料面 、海味等作料,另用丁香、沙仁、肉冠、桂子、香葉、邊桂、肉桂、木香、山奈等10大香料煮水拌餡,精工細作,用平鍋烙, 先而後底,做到兩翻三烙,使餅呈金紅色。初期,海城餡餅鋪為招徠顧客,給就餐者奉送壹小碗用糯米或大米煮成的粥,加糖, 用綠豆粉面勾芡,再放入百合、蓮子、京糕、葡萄幹、山藥、青梅、紅棗、核桃仁等8種副料制作而成的八寶粥。
岫巖玉雕甲天下
玉雕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岫巖被稱為“玉鄉”,岫巖玉以其質地細膩純凈、儲量多而聞名中外。岫巖玉雕生產始於道光初年,岫巖玉雕以小件制品為主,如筆筒、鎮紙、茶具、酒具、鼻煙壺、首飾等,銷路多是各地玉器商。清光緒二十六年,當時縣城南門裏有玉器作坊,“列肆而居,日夜琢磨”,時稱“玉器街”。清末,縣內楊朝工、楊朝華、徐魁元等人分別在大連、營口、安東等地開設商號,專門經銷岫巖玉器,除內銷外,還銷往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岫巖玉雕經過歷代藝人的努力,不斷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產品銷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國內多次獲獎,岫巖已成為全國玉雕工藝品主要生產基地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