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親不親,家鄉人;美不美,家鄉水。”從小到大,家鄉始終伴隨著我們壹路走來,放眼家鄉的秀美景色,放眼家鄉的風土人情,無不浸潤著濃濃的鄉情。請以“我家鄉的 ”為題寫壹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著重介紹家鄉給妳印象最深的節日或最有特色的風俗習慣。
寫作指津
這是個半命題作文,因可供選擇的話題範圍極其寬泛,所以每個同學都有話可說。橫線上的內容可選填家鄉的某個節日,如清明、除夕、元宵節等,也可填寫家鄉的某種風俗習慣,如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等,但這些也許還不夠個性,在妳的家鄉若有什麽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妨把它寫出來,別人眼睛定能為之壹亮。寫作時,還要註意以下幾點。
壹、突現習俗的特色
“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因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差異,家鄉的民俗風情又各有特點。如本單元學習的幾篇文章,《雲南的歌會》因其承載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而讓人駐足觀望,《春酒》《端午的鹹鴨蛋》因其飽含著濃濃的故鄉情思而讓人回味悠長,《吆喝》因其記錄了那個特定時代的生活而散發著永久的魅力。要想寫好這篇作文,就看妳能不能把妳所要展現的家鄉的特色突現出來。
二、強調自我的感受
標題為“我家鄉的
”,因題目中含有壹個“我”字,所以在作文時壹定要註重寫出個人的真實感受。這就要求在選材時要從自己的身邊入手,所寫事例最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如琦君的《春酒》記敘的就是自己對童年壹段美好的回憶。文中寫到“八寶酒”時,“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壹次壹不小心,跨門檻時跌倒壹跤,杯子捏在手裏,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壹句,把“我”對春酒的吝惜之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
三、運用多樣的表達
記敘文以記敘和描寫為主,但往往也離不開議論和抒情。作文時,若能在文章的恰當位置穿插壹兩處議論和抒情,不但使文章起承轉合自然,結構靈活,而且能鮮明地表現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佳作展示
我家鄉的年集
趙婉亭
臘月二十六,是家鄉最後壹個年集。這個年集,使家鄉的年味漲到壹個極點。上午9點多,集市上“劈啪劈啦”炸響的鞭炮聲已傳出幾裏之外。大人們必須在這天把年貨辦齊。我們這些孩子們的心情,在三分喜悅五分好奇的牽引下,也早已飛到了集市上。
我們最感興趣的自然是年集上的爆竹。壹到臘月,大家就熱切盼望著趕年集,買鞭炮,玩個酣暢淋漓。好不容易盼到這天,我們保準不用父母叫,自己就能起個大早。這不,我還沒吃飽呢,好幾個夥伴已來催促我了。這時候,我們的口袋裏都有足夠的零花錢,大人們在這壹天對自家孩子的“施舍”大都很慷慨。
我們直奔人頭攢動的鞭炮市場。
鞭炮市場在壹片窪地裏。鞭炮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交織在壹起。賣鞭炮的小販們都讓自己站得高高的,他們伸直臂膀,高高舉起長長的竿子,讓掛在竿子上的壹掛掛鞭炮盡情燃放,以此招攬生意。鞭炮聲若響得連貫鏗鏘,小販就會得意地向眾人炫耀:“要買好鞭炮,聽聽就知道!好貨還便宜,晚了買不到……”有的小販的鞭炮燃放後效果不好,稀稀拉拉落下許多啞炮,結果招來壹片譏笑聲。小販並不示弱,依然高聲叫喊:“好戲在後頭!咱再放壹掛兒,非炸它個心驚肉跳,地動山搖,各位千萬別被嚇著……”大人們先是在壹旁看熱鬧,聽哪壹個攤主的鞭炮聲最響亮,而後選擇性購買。我們男孩子才顧不了那麽多呢,兜裏的錢買爆竹花光後,就爭相撿地上那些沒有響的鞭炮,作為額外收獲。這時的我們早已把大人“千萬註意安全”的話拋到九霄雲外了。
故鄉的年集喲,妳給了我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由於這兩年賣鞭炮大多都受管制,只能擺攤“啞賣”,不能燃放。鞭炮呢,也都是批發來的,不再是自己卷制的了。這樣倒是安全了許多,但年味卻平淡了許多。於是就多了幾許懷念,幾分感慨……
采風民間品味生活 精段示例
高郵鹹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幹、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帶殼切開,是壹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壹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壹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品讀感悟
如果缺少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家鄉的鴨蛋怎麽也難以蘊涵生活的滋味,端午的鴨蛋如何也品味不出世俗的詩意。再加上典雅的文言語匯和通俗的口頭語言相得益彰,繪聲繪色的造型語言和活靈活現的動感刻畫相映成趣,壹枚鴨蛋的悠悠神韻,怎麽不躍然紙上?
語段仿寫
片段壹:關公之所以受到中華民族的崇拜和景仰,是由於他對君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在他身上體現了壹種儒道釋三教文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正因為如此,關公崇拜今天已經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景觀,每年的當陽關陵廟會,數以千計的港澳臺同胞、東南亞各國及歐美的華人都要到這裏朝聖謁祖。(張露《當陽的關陵廟會》)
片段二:插秧,是農家大喜的日子。舊時有“栽秧酒、割谷飯,行腳過路有壹餐”的說法。參加插秧的人,從早到晚招待7餐。富裕農戶還在每人面前放兩條幹魚或兩個鹽蛋,讓串工、幫工者帶回家。插秧時可以互相嬉鬧。遇栽秧速度慢的,速度較快者邊栽邊圍,用秧苗將其圍在中間,謂之“裝口袋”,被圍者須將“口袋”裏的秧田栽完才能出田,以示懲罰。
(周天裕《當陽的生產習俗》)
片段三:當陽市的棋藝活動多姿多彩,簡便易行。大人們在勞動間隙,小孩們在放牛途中、放學路上席地而坐,隨手撿得米粒石子、土塊瓦片,或者是幾節草莖、幾節枯樹枝,便可作為棋子。雙方找壹塊平坦的地方,在地上畫上棋盤,便開始對弈。棋盤的名稱多從社會生活中來,如對角棋、牛角棋、老虎棋、皇帝棋等。(王先進《沮漳河的棋藝》)
技法點撥
讓文化的綠苗種滿生活的土地。我們生活的每壹塊土地,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生機,只要我們用心呼吸生活的氣息,熱情捕捉生活的陽光,就會發現:平淡的日子原本有滋有味,單調的光陰竟也五光十色。我們關註民間文化,實際上是在演繹世代的生活傳統,檢閱民眾的精神世界。
用深情的筆墨表現文化的內涵。分析關公崇拜挖掘出民族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敘述插秧習俗表現農家對生產勞動的熱愛;介紹棋藝活動反映勞動群眾對生活的創造。推而廣之:壹張年畫的喜慶,壹聲吆喝的愜意,壹陣鞭炮的芬芳,壹次踏青的尋覓……哪壹樣不是生活的風光?哪壹樣不是風光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