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 昌邑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均溫度11.9攝氏度,壹月均溫3.8攝氏度,7月均溫25.9攝氏度。年均降水量660.1毫米,年均無霜期187天。
交通運輸 膠濟鐵路、大萊龍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濰萊高速公路、309國道、煙濰公路和新沙公路七條山東主要的交通大動脈橫貫昌邑境內,昌邑與山東各主要城市均可經高速公路直達。北部下營港可與20多個港口通航。昌邑市區離濰坊機場35公裏,經濟青高速到濟南遙墻機場只需3小時,到青島流亭機場只需2小時。
經濟現狀 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較強。改革開放以來,昌邑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紡織印染、機械制造、海洋化工、優質苗木、食品加工、水產養殖等優勢產業,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先後跨入了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首批小康達標縣(市)、1997年中國縣(市)投資環境100強、山東省經濟強縣(市)的行列。200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80.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79元,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8259元。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南部低山丘陵地帶,蘊藏著豐富的鐵礦石、重晶石、石英石、膨潤土等10多種礦藏,且分布廣、品位高,大多已探明儲量並加以開采。位於昌邑最南端的山東省最大的水庫-峽山水庫,集 蓄水、防洪、灌溉、發電和旅遊等多功能於壹體,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北部沿海,海岸線長達35公裏,灘塗遼闊,海產品十分豐富。目前已有10多萬畝灘塗得到開發利用。主要海產品有40余種,以對蝦和銀魚最為著名。沿海地下蘊藏著大量的鹵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年原鹽產量達200多萬噸。近年來,圍繞推進沿海資源的深度開發,切實加強了以鹽化工為主導的海洋化工產業的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農業基礎地位顯著增強,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大力組織實施農業“三化”戰略,積極培植發展苗木業、畜牧業、桑蠶業等特色產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目前,全市已形成肉雞養殖、水產養殖、優質水果、優質蔬菜及菜籽、優質棉、優質桑等10大專業生產基地,成為全國商品糧和優質棉基地縣(市)、全國菜籃子產品生產先進縣(市)、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市)、山東省創匯農業示範縣(市)。
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全市現有企業8000多處,其中工業企業5000多處,已形成絲綢、紡織、服裝、輕工、機械、鹽及鹽化工、石油化工、建築材料、工藝品、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和以新產品、新技術、新項目為支撐的工業群體。主要工業產品有1300多種,其中有37種分別榮獲國優、部 優和省優稱號。昌邑享有“中國絲綢之鄉”的美譽,是“中國印染名城”,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絲綢紡織業。經過近幾年的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現已形成紡織、印染、服裝加工壹條龍,產供銷壹體化的生產格局。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織機3萬多臺,年產綢、棉、麻、毛、化纖等各類織物8億多米,花色品種400多個。
交通通訊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齊全。境內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濰萊高速公路橫貫南部,國道309線、206 線、環渤海公路和建設中的大萊龍鐵路與省道下小公路在中部、北部交匯,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北部下營港可與20多個港口通航。郵電通訊事業飛速發展,數字微波、移動電話、無線尋呼、公眾傳真、特快專遞等先進通訊手段得到廣泛應用。包括壹座擁有國內壹流設備的220千伏大型輸變電站在內的35座輸變電站,為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證。
第三產業前景廣闊。200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9.23億元。目前,全市有各類集貿市場140多處,零售網點2萬多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業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飲食服務業網點分布廣泛,三星級昌邑賓館集居住、辦公、美食、娛樂和健身等多種功能於壹體,向社會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境內峽山水庫、青山、文山等旅遊景點風景秀麗,為旅遊觀光提供了良好的去處。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自1990年以來,全市有58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省、市科技主管部門的獎勵,148項科研成 果被授予專利權。全市***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0000余人,其中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500多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同步發展,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繁榮。目前,全市已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建立各級各類學校593所,壹座現代化普通高中正在建設。廣播電視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無線電視覆蓋面廣,收視率高,有線電視實現了光纜傳輸,可遠距離接收多套有線電視節目。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加強,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全市城鄉醫院現有衛生技術人員1580人,床位1270張。伴隨著各項社會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昌邑先後跨入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市)、全國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 (市)、全國計劃生育先進縣(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市)、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省級衛生城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