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除了東坡肉以外,宋朝時期的人們還吃什麽,現在還有嗎?

除了東坡肉以外,宋朝時期的人們還吃什麽,現在還有嗎?

在中國歷史,宋朝是個積貧積弱的朝代,但是北宋人民的能吃的食物倒是越來越豐富。

優質水稻的引進,還有深耕細作方法的推廣,讓北宋人民的糧食變得豐富。在北回歸線溫暖的陽光下,長出更多的糧食有了可能,並通過便利的水運到達全國每壹個地區。他們飲食習慣漸漸的從二餐制變化為三餐制。

東坡肉與火腿是宋人研究出來的

湖北黃州任官的蘇軾在這裏度過了他壹生中的第壹個低谷期,因為“烏臺詩案”,他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他決心從平淡的生活發現人生的樂趣。於是紅燒肉走入了他的眼界中。

紅燒肉,中國人食譜上最常見的壹道菜式,以味醇汁濃、肥而不膩、入口香糯而聞名。這種成功地將豬肉中的油膩去除的美食烹飪技術,正是蘇軾發現的,人們將這道菜命名為“東坡肉”。東坡,原本是黃州的壹塊舊營地,蘇軾在這裏開荒種地,親自農耕,並號稱自己為“東坡居士”。

哪個時候的黃州民眾,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烹飪方式,壹塊普通的豬肉在火與酒的交融之下,可以散發出誘人的香氣。“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東坡肉的做法,其實很見到:將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壹寸許的方塊,加入料酒、本地醬油腌漬,裝進陶缽,再加小許水,在炭爐上細火慢燉,註意把握火候。蘇軾用壹首《食豬肉詩》來說明烹制東坡肉的關鍵:“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壹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在黃州漫長孤獨的時光裏,每天壹碗紅燒肉,將蘇軾的那些“壹肚子不合時宜”化為了“壹肚子美味”,心理和身體都獲得了滿足。

後來的美食家根據各自的經驗,逐漸改良了紅燒肉,比如加辣椒調味,但關鍵的烹調步驟,並沒有什麽大的改變。

火腿,另壹種取材於家豬的美味,相傳也是蘇軾發現的,不論是不是真的,但“火腿”壹詞確實出自於北宋,蘇軾也制作過火腿,有史料可以證明:“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在腌制與貯存過程中,神秘的微生物將豬肉中的蛋白質分解,孕育出獨特,美妙的味道,比起新鮮的肉類更是別具壹格。

火鍋與豆芽是在宋朝發展起來的

南宋人林洪,是宋朝的另壹位美食家。他自稱是“梅妻鶴子”的北宋隱士林和靖七世孫,但與和靖先生寡淡的生活方式不同,林洪熱衷於美食,曾流連於山野尋招特殊的食材。《山家清供》是林洪記錄美食的書籍,書中收錄了各種以山野所產野菜、蕈菌、水果、動物為原料的美食,並介紹了這些東西的用料與烹制方法。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年代,豐富的山珍野味是大自然的饋贈。林洪在冬季的武夷山中,捕獲壹只肥美的小野兔,但山中沒有庖廚,林洪也不知道怎麽把這只兔子做成美食。直到壹位老食客告訴他:“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壹杯後,各分壹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燙熟,馬上熟透,再蘸上“酒醬椒料”制成的調味汁水,鮮美可人的味道立即便讓人流連忘返。

林洪將這種烹調方式名為“撥霞供”。隨後“撥霞供”從山野間傳入市井,人們將“涮”字應用於餐桌之上,不只肉,其他蔬菜也可以涮熟,蘸著醬吃。這就是“涮火鍋”的由來。

林洪還在他的《山家清供》記載了豆芽的養法:“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復以桶,曉則曬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其實,黃豆、綠豆、豌豆、芽蠶、赤豆都可發成豆芽食用。

油條與湯圓也產生於宋代

中國人很早就在北方種植小麥,在南方種植水稻。但在很長的時間裏,麥面與大米只是充當主食。到了宋朝,隨著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小麥和大米逐漸被改良為成口味更加豐富的風味小吃。

宋朝的面食點心種類繁多,面條類有晻生軟羊面、桐皮面、鹽煎面、雞絲面、插肉面、三鮮面等等。饅頭類有羊肉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糖肉饅頭、裹蒸饅頭。燒餅類有千層餅、月餅、炙焦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

油條產生於南宋。它的誕生,跟宋人對秦檜的痛恨有關,正是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抗金名將嶽飛,宋人以壹種特殊的烹飪方式對此表達義憤:用面條捏成秦檜的模樣,放入滾油中炸,借此解恨。所以油條又稱“油炸檜”。怎麽樣,是不是很形象呢?

大米也不僅僅是做主食,宋人還用它來制作各式糕點: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栗糕、麥糕、豆糕、小甑糕蒸、重陽糕……看著就好想吃啊!

著名的蘇式點心,多用桂花、玫瑰調味,口味香甜,在兩宋時期已經開始了。

湯圓,也是出現於宋朝,南宋詞人姜白石有壹首詩寫道:“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宋人用吃湯圓的方式,寄托情思,期待與親人團圓。

我們每壹天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熱量,以維持人體的新陳代謝。人類社會的發展,正是從我們的祖先學會生火燒熟食物開始的。兩宋時期,中國人的飲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他的《中國食物》中寫到,“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壹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1998年,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這壹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壹百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五十六位。對此,作為壹個中國人我還是很感到驕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