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東臺的過年習俗

東臺的過年習俗

舊時,東臺被稱為蘇北的“小上海”,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清朝末年,全縣有十個鄉,人口654.38+0.2萬。辛亥革命後到北伐戰爭前,東臺市幾乎聚集了周邊省市所有的大小商家:湖南的米商、湖北的木商、江西的陶瓷商、安徽的茶商和“潮豐”(典當行的掮客)、揚州的絲商和鹽商、鎮江的油麻商和醬醋商都匯集於此。始建於乾隆三十三年的東臺縣,至今仍姍姍來遲。它壹直拒絕接受外國經濟和文化。多元經濟的湧入吸引了多元文化在這裏紮根。經過100多年的選擇和吸收,逐漸形成了東臺地區的風俗文化特色。

置辦年貨、祭祀年貨是東臺人的頭等大事。大家庭和小家庭都買年貨,買多買少取決於手頭的資金富余程度。廟街、丁公橋、官橋口到油坊頭、陸家嘴、下壩和北關橋河口,壹到臘月,進城買年貨的村民的船就滿了;店前屋後,“人人睡江邊”,類似蘇南城鎮的商鋪,為這個僅靠商業流通積累資金的城市提供服務。農民們卸下“救命船”(有篷船,與浙江人的船不同)運來的棉花和谷物,用它們換取“陳箓行”和“棉花行”的洋貨,加入購買年貨的隊伍。抗戰前,東臺縣境內佛教、道教、儒家思想興盛。當時有800多座寺廟和宮殿,數千名僧侶,數萬名善男信女,春節的祭品,齋戒念佛的幹果,以及數不清的山貨費用。同治、光緒年間,東臺市經營南北商品的商號和商店有數十家,其中街和廟街先後開設了吳、榮記、劉萬順和等大型南北商品老店。在三昧寺、大聖寺、泰山寺等主要叢林中,僅春節購買的蠟燭就分別達數百磅。馬公橋下梁元昌蠟燭車間的成品蠟燭供不應求,因此我們不得不提供空白蠟燭芯供各大商行自行加工。“周振新”油漆店還為梁元昌蠟燭作坊承接了雕繪工藝蠟燭、龍鳳喜慶蠟燭的業務。有壹段時間,由於寺廟香客的需求很大,香火店也很繁榮。廟街的“劉太升”香鋪和海河邊的“科開泰”香鋪的繁忙景象可見壹斑。最有名的有壹定經營規模的香鋪是“姚新和”。

許多人在春節期間購買香爐和燭臺,這也導致東臺有更多的銅匠和錫匠商店,更多的人吃他們的飯。作者有壹對“大華”和“東臺永茂隆”造型的雙喜燭臺,顯然印證了這壹歷史現實。在佛教盛行的東臺,即使是非常貧困的家庭也會購買壹對西溪土窯生產的粘土香爐和瓦燭臺,以祈求新年幸福。

買燈籠,送糖果,打旗桿,老稻花香,門神和喜錢是老東臺市的另壹道美麗風景。天燈由染成深紅色的油紙制成,上面用金紙印著“天燈”二字。壹個八厘米長的紅色“蠟燭崇拜”被插入圓形陶制燈座,從除夕到正月初壹,夜復壹夜地點燃它。房間屋檐下懸掛的“天燈”數量也有規定。除了“天、地、人”三盞燈之外,這個家庭的男孩數量就是這個家庭的燈籠數量。“桶旗桿...老稻花香……”,“給我壹些廚房糖果,呃,買兩本廚房書籍……”臘月十壹過後,城市裏歌聲此起彼伏。賣這種祭品和新年祈願的小販都是壹些城鎮底層社會的窮人。他們用“年貨市場”換取了壹點錢來維持生活。東臺街上的各種貨幣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但公福生造紙廠印制的印刷品享有很高的聲譽,並出口到高郵、寶應、興化和泰州何麗霞。內容多為“王文訪賢”“龍鳳祥瑞”等歷史故事,以及“年年有余”“歲歲平安”等吉祥圖案。彩色印刷鮮艷奪目。掛在大廳中央的菩薩斧與其他地方不同:東臺人繪制的門神和秦的額頭之間多了壹些仁慈和威嚴,菩薩斧上的觀音畫像特別善良和充滿煙火氣,這可能與東臺充滿“和諧和財富”的概念有關!

東臺市盛產在春節期間祭祀神靈的糕點和糖果。前北街有十幾家“茶葉店”(以前稱為糕點和糖果店),甚至在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店面,如五味齋、五福、國香齋、美味和合萬興。最著名的有三家,它們專營清真素食餐廳,包括京味糕點、花式糕點、麻切等。這些店裏的菊花糕、棗泥佛手、白糖、豆莢、蘭根、小痱子、冰糖糕和各種水果堆積在店裏,香味四溢。此時,七裏長街東臺市的年味更濃。這些茶葉店的糕點和茶葉的包裝也很經濟,都用當地柴火制成的籃子或土紙袋包裝,既美觀又經濟。這些精美的祈求神靈的糖果和糕點後來被上海玉佛寺住持真禪(東臺人)帶到上海,至今仍可在玉佛寺品嘗到。

臘月二十壹過後,家家戶戶買鰱魚過年已成為壹種習俗。每個人都會買兩條鰱魚,優雅的人也喜歡買兩條血紅色的鰱魚(東臺俗稱“血鰱魚”)掛在屋檐下。當它在除夕夜被烹飪時,它將被放在主房間的桌子上,並且它將超過壹年。

祈求幸福美滿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內容。東臺的“送竈”習俗包括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沒有統壹的規定。東臺祭竈用品除了請“竈主”“馬竈”“書竈”外,還應放在竈上,以示對竈主的誠意。“送竈糖”,豆腐、茭白、茶葉和粳米放在壹個盤子裏,意思是用“送竈糖”蓋住棗師傅的嘴。豆腐的諧音是“偷財”和“割草”,豆腐被切開並整齊地放在盤子裏,供天堂的“廚房馬”享用。東臺人準備廚師長真周到。

除夕午飯後,東臺市大大小小的家中同時上演“裝老米”的春節禮儀。女主人把預先蒸好的糯米飯放入兩個大小大致相同的“老飯碗”中,堆成饅頭狀,用手抹平。起初,壹塊約15×3.5厘米的“老年糕”被卡在大米的中央,並將“老年糕”蒸熟後粘貼在白底紅邊、寫有紅色字母“福壽”的米線上。“旗桿桶”的長度取決於主人大廳的室內高度。它是東臺人祈求新年祝福的重要對象。它大約有壹米半長。它由厚蘆葦制成,用金銀彩紙包裹,從上到下裝飾有各種顏色的微型神仙,如幸福,財富,長壽,財富和幸福。四層“八仙”在靈芝祥雲的映襯下相對而立。“陳樊華”高約半米,上面裝飾著用彩紙剪成的微型“Xi錢”。“Xi錢”的頂部和插在“陳”後面的松柏枝上,都扣上了五顏六色的銀杏和紅棗。陳凡這兩盆的米線裏嵌著南方小商品店裏賣的五色幹果:紅棗、黑棗、桂圓、荔枝、荔枝。舊飯盆放在香桌的右側,還有優雅的大型家庭飯盆放在紫檀或紫檀雕刻的盆架上以示謹慎。“老飯盆”也很精美,上面有專門鑄造的青銅(銅錫合金)或紫銅器皿,上面鑄有“聚寶盆”三個大字;清三代有專門的青花、粉彩“老飯碗”,也有同治、光緒年間專燒紅的“老飯碗”或哥窯開的“碎瓷碗”取而代之。只要還有壹口飯吃,小家庭就應該“裝陳米”,但盛米的器具就沒那麽講究了。為了期待來年的安康,“包老米”成為東臺人追求未來幸福的精神寄托。

“謝神”“辭歲”“守歲”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儀式。從臘月二十開始,東臺人習慣性地進入“數夜”倒計時階段,大家張口就說“今天二十夜”,意思是臘月二十。農歷臘月二十四的“做飯日”壹過,就進入實質性的過年階段。首先,無論大小人都不允許說臟話,更不要說與“好運”相悖的話。25日和26日,他們將“撣去灰塵”,即打掃室內和室外區域,並為祭祀神靈做準備。“感謝上帝”是第壹個儀式。“謝神”的意思是向天地之神獻上豬頭、鯉魚、公雞(“三祭”)和飲料,感謝上天的恩賜,讓全家歲歲平安;然後家裏每個人都吃兩個荷包蛋,意思是“手握金錠”。農歷臘月二十八這壹天,要燒“新年紙”,即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來年順利。不要忘記祖先的恩情,小心追求遠方。除夕夜的傍晚是東臺人壹年中最莊嚴、最神聖的時刻:大街小巷壹片寂靜,除了著急回家的行人,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商店已經在“沙發上”(即門板上)和“關閉”,每家每戶都忙著貼對聯和貼花收錢;大街小巷的土地廟熱鬧非凡,大紅的天燈早早就掛了起來。主婦們紛紛走出家門,提著燈籠在土地廟上燒香,祈求土地爺保佑壹家人來年平安。然後他們聽到關門上鎖的聲音,街上不時傳來行李員敲竹筒的聲音。從臘月二十三到明年二月二這段時間,東臺市壹直有“上街巡邏”的“慣例”。

在東臺市吃年夜飯沒有固定的時間,但僅限於全家人是否在這裏。店主們等到所有外出收賬的人都回來了,酒也成了和諧、和平、團圓和完美的象征。男主人吃完壽酒後,在院子裏放了壹碗水和糕點,燒了壹壺香,請竈王爺下來,“下界保平安。”大廳裏的“王盆”(即鑄鐵火盆)中的松枝和木炭早已燃燒完畢,房間裏頓時溫暖起來,充滿了松枝的香味。當地畫家周和張小宅繪制的“天官”畫像掛在壹個大家庭的大廳裏,祈求“上天保佑人民”。香案前屋梁的第二個桁架上掛著壹個近三英尺高的大紅色“花羅遷”(寬五寬六與寬花羅遷相鄰),而在壹個小家庭中,則掛著觀音和菩薩的斧頭,希望菩薩會保佑這個家庭。香案前,除了祭祀用的糕點、幹果和老飯碗外,瓶瓶罐罐中還分別插著紫竹、臘梅和水仙三種花祭。此時,女主人也在忙碌著:煮紅棗、做湯圓,男主人在大廳裏擺上供品,點燃香燭和紙馬。祭祀神靈的幹果和糕點有八種:紅棗、栗子、荔枝、桂圓、雲餅、芝麻、桃酥和雪棗。與此同時,“九角盒”裏還裝滿了送給客人的蛋糕。過去,在東臺市春節期間,人們流行使用“紅供品”器具進行家庭團聚和喝茶。大戶人家和小戶人家基本上都拿出紅供碗和蓋碗放在大廳裏的八仙桌上,並在碗中放入少許紅糖備用。長輩為晚輩準備的壓歲錢也整齊地排列在桌子上,壓歲錢的信封上還放著幾塊用紅紙條封好的雲餅。午夜壹到,鞭炮在院子裏爆炸,紅色蠟燭在大廳裏高高燃燒,香煙在周圍。所有的家庭依次在神靈祖先的牌位或畫像前磕頭,然後祝賀新年的到來。年輕人必須先吃“開糕”,這意味著他們將在壹年內得到晉升和提高,然後他們會向長輩祝賀新年,長輩也會給他們壓歲錢。在過去,辛苦工作了壹年而沒有生活的窮人盡最大努力打掃家園並準備簡單的年夜飯。在老東臺過年時,流傳下來這樣壹首苦山歌:“二十八,思;二十九、有;三十夜,不在家;元旦那天,牌坊移交了。”在陸和蔡赟的《賈青》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天地會躲債,壹年只欠壹夜債。商店的門對錢Ku關閉了,我還有壹個燈籠要走壹次。”這是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事實上,舊中國新年只是富人炫耀財富的代名詞,窮人遠沒有慶祝和快樂。追債的現實迫使他們“過完年”。

新年第壹天不準睡懶覺是東臺市的壹條老規矩。可能因為東臺是商業流通城市,商人很勤奮,東臺市的人睡不到幾個小時就起床了。壹家人圍坐在方桌旁,開始了新年的第壹項活動——“新年早茶”。舊時吃“三茶”,餐具是紅蓋碗、紅漆碗、紅漆筷。第壹種茶:紅糖開水茶,意為富貴甘甜。雙向茶:棗茶,即“幸福棗”茶,開門見幸福,喜上加喜。三茶:湯圓茶,壹種沒有餡的固體餃子,是真實的,壹切都很完美。早飯後,家裏的主要成員和男女主人這壹天不出門,孩子們可以自由走動,出去“拜年”和討“包Xi錢”在城裏玩;少部分老年人、俗人和佛教信徒在童年之前已經聚集在三昧寺、大聖寺和泰山寺的大門外,等待“燒香”。

舊時東臺的春節在這壹系列過年習俗中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