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遊覽提醒:
1.去法門寺舊址的路上會有人兜售香燭,如果搭話的話,會壹直糾纏不放,最好不要理睬;
2.下車後會有人推銷18元的“法門寺東方佛都”門票,不要購買,這只是個私人開放的小景點;
3.入口處會有人搭話說帶妳從後門翻進去,只要60元,不要相信,因為進舍利塔地宮要檢票;
4.法門寺門票實行壹票制(120元):法門寺院、法門寺博物館和合十舍利塔。
5.美食:豆腐腦、澆湯面、餷酥、鍋盔饃夾辣子、岐山哨子面。
6.特產:法門寺素餅、鹿糕京、秦淑、鳳黨、五味子、岐山稍子面、臘驢肉、馬勺臉譜、罩金漆器、木板年畫等。
景區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藝術佛像、園林雕塑小品等幾部分組成。
法門寺景區分為東區佛文化展示區與西區綜合服務區,整體區域規劃依托佛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為發展基礎。
山門廣場區由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及圓融門4部分組成。此區域涵蓋酒店、素食餐飲、大唐禪茶、講經堂、旅遊精品購物、遊客中心、大型超市、電瓶車租賃等配套實施。
穿過圓融門就步入了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面積約14萬平方米,是壹條成佛之道,同時又是景區的景觀主軸。佛光大道分別設有經幢、菩薩,等景觀,它是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將山門比喻為“此岸”(現世),佛光大道接引眾生通過“五時判教”到達“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國),這樣壹輪回即為壹大度。同時佛教中講究因緣所生法,大道內兩側的10尊菩薩是為佛之因,佛是為菩薩之果。在佛光大道上穿行,感受由菩薩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過程,二側菩薩表壹佛,佛在中間,佛即是我們自己,佛在我們心中。位於佛光大道東側的林蔭道中,可以看到***由八組景觀雕塑組成的佛陀聖跡,其主旨表現人間佛陀,人間佛教。此佛陀像非聖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齡做出不同的模樣,體現佛陀由凡入聖的偉大精神;而西側的林蔭道中呈現的八組景觀雕塑則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釋迦涅磐後佛教的發揚光大,如漢傳佛教凈土宗、禪宗、中國八宗、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
位於佛光大道偏北段的東側就是法門寺寺院,整個寺院面積約3萬平方米。始建於東漢末年恒靈年間,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組成的六渡橋連接了佛光大道和舍利塔廣場,是拜見佛祖真身的必經之路。廣場霧泉噴湧,雲煙繚繞,似身臨佛國聖境。舍利塔塔高148米,占地面積6.3萬平方米,寓意佛之彼岸。整體造型體現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世界和平的基本意願,用以表現佛教的宇宙觀、教義、教理等,突出法門寺佛祖真身指骨的神聖形象。
合十舍利塔分地面及地宮部分,地面部分內設佛教三身佛(即:法、報、化三身)各方菩薩、四大天王等佛教文化景觀造型。而佛祖真身舍利就存放於舍利塔地宮中廳,舍利是梵文音譯,意為骨身,或靈骨,或謂堅固子。法門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壹僅存的佛指舍利。佛經叫作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法不滅。舍利塔地宮南廳為珍寶展示區,用以展示1987年4月3日於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朝數位皇帝供奉的皇室絕世珍寶,其中國寶級、國家壹級、二級文物兩千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