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算起來,自己已經度過了半年多沒有壓力也沒有任務的生活了。由於疫情很少出門,幾乎在家裏經歷了冬—春—夏的季節更叠,對於我來說,這半年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
本以為大學時有足夠的時間打開自己喜歡的書,沒想到實際上四年下來沒有高中階段熱衷於書和雜誌。
壹月起,我陸陸續續搜集到了自己想看的書。“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每壹本書都讓我實在被作者文字中的激情和自我剖析深度震撼。她毫不避諱展示故事中每個人的復雜性,使我懷疑這簡直就不是小說,是作者用自己壹生經歷留下的回憶寫下的自傳。萊農的博學與上進心、莉娜的聰明才智和反抗精神、尼諾的文藝魅力與虛偽性格、彼得羅的學者風度和傲慢……這真是壹部沒有過譽的小說。
《小團圓》和《鄧肯自傳》都是描寫盛名之下女性的故事,她們才華橫溢且自尊,是要來世間壹趟留下自己作品的藝術家。雖然生活在不同的背景,故事中的她們都常常在遠方流離,全力追逐所愛也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掩卷時,自己心中對她們佩服不已。
後來,我也開始寫新小說《鏡中往事》的初稿。由於沒有寫大綱的經驗,總是無法連更,會想壹段再寫壹段,有時候又會想把以前的內容修改了。不過,總算開始了寫作的第壹步。
我在上真的發現了很多文采飛揚的作者,實在太羨慕了他們了。
我壹直很喜歡心理學,這段時間也自己找了很多測試和量表來了解自己。
我發現了壹個基於榮格八維的測試MBTI,測試結果顯示自己屬於INTJ型(內向 直覺 理性 判斷),也在社群中認識了幾位同樣感興趣的朋友。我回顧了自己作出的大大小小的選擇,發現自己不斷靠攏自己的人格屬性。
這個測量工具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明白自己不用參考太多普遍標準,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遠方。另外,知道了“揚長”比“避短”更重要,想要以後多把時間花在自己本來就擅長的領域。
在我眼中,MBTI劃分的目的不是區別,而是了解差異後更深的連接。用更多的時間了解自己也有利於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
壹直有在書影音標記想要看的電影的習慣,這段時間正好有機會將“想看”變成“在看”。
最近很喜歡的導演是法國的侯麥。他是壹個作家型的導演,故事中的劇情主要通過人物的對白來推動。在他的電影裏,年輕人總是在度假、戀愛、旅行,他們遠離很殘酷的無常世事,總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喜歡這類愛情片還有壹個原因是,故事中的感情萌發太自然和真實了,好像沒有攝像機,男女主角就是我們身邊普通人。願人人終究看到綠光。
另兩部印象深刻的電影是《饑餓遊戲》和《寄生蟲》。在階層固化逐漸成為全球***同的問題時,這兩部電影中的隱喻讓觀眾能夠洞悉這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故事的主角紛紛以自己的方式挑戰了森嚴的等級,卻沒有收獲理想的結局,令人唏噓。
疫情期間的隔離還好沒有使人與人之間真正疏遠,因為有無處不在的通信工具。
從年初開始的朋友圈點名遊戲,到各類線上的聊天室,人類果然擁有社會性,不願意遠離人群。
不久前重新收到很久不見朋友的消息,大家都陸陸續續為自己選好了接下來幾年的城市,即將開始新階段。難忘小彬姐在聽說我申請學校受挫時壹直安慰我的電話,她說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和現在相比,沒有失去。我知道,自己是沒法控制自己意誌以外的事是如何發生的,所以再怎麽焦慮也沒有用。聽見朋友另壹個角度的看法的確可以幫助自己從內耗的泥淖中掙紮出來,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事。
也在論壇認識了壹個壹拍即合的友鄰,喜歡的電影書籍都特別壹致。更感到意外的是,對方的學校離我開學後的大學僅30分鐘地鐵,期待認識壹個如此像自己的人。
我壹直羨慕著會做美食的人們,他們可以用美食來治愈自己,也可以用美食款待對於自己重要的人。
想要開始學做飯,先準備了壹個系列的盤子和餐具,看到美好事物會有“這樣精美的盤子應該和美食相配”的情節。剛剛開始做飯時做什麽都冒冒失失的,壹會兒把菜炒糊,壹會兒打翻了醬料,總之很難做出滿意的菜。
後來對自己逐漸耐心了很多,從學習做最簡單的小炒開始,漸漸學會了幾個家常菜。不知道接下來的壹年和舍友壹起圍坐在壹起吃自己做的飯菜的機會多不多,但想起那個場景就覺得很溫馨。
後記:
長假結束後,是可以忙碌奔跑起來的許多個清晨,是很少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卻會感到另壹種充實的普通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