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蘇州“太湖三白”是什麽?

蘇州“太湖三白”是什麽?

壹白太湖銀魚 ,長二寸余,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後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骨、無刺、無腸、無鰾、無腥味,可烹制各種佳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太湖銀魚

宋朝高承敷演的掌故說,當年,越王勾踐正在吃壹種魚的時候,吳王夫差的軍隊打來,勾踐遂將吃了壹半的魚倒入江中慌忙迎戰。這些被吃剩的魚在水裏變作了另壹種魚,人們叫它“鱠殘魚”,即銀魚(見《事物紀原·鱠殘》)。

太湖白魚

三白太湖白蝦 :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是人民喜愛的水產品。用白蝦做的“醉蝦”放在桌上,蝦還在蹦跳,吃在嘴裏,奇嫩異常,鮮美無比。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幹,去皮後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藥。內服有托裏解毒之功能,酒後喝壹碗蝦米湯,頓覺腸胃舒適,美味不盡。

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是人民喜愛的水產品。 白蝦的吃法很多,名目繁多,各有特色,鮮食有鹽水、油爆、蝦片、蝦仁、蝦圓、蝦卷、蝦仁可做成蝦仁炒蛋、蝦仁羹湯、石榴蝦仁、碧螺蝦仁、用作配料的菜則更是不勝枚舉:蝦肉餛飩、餃子、饅頭、蝦絨蛋球、蝦珠鯽魚、薺菜蝦餅、孔雀蝦蟹等百十道名菜。我國民間久有“死蝦泛紅”之說, 太湖白蝦卻不然,燒熟也不變紅 ,渾身依然白色。在國際市場上,太湖蝦米被奉為水產珍品,供不應求,往往作為主菜的高級佐料。

香酥銀魚

白蝦

2 .鹹水蝦 :把水燒開,將白蝦倒入鍋中,煮熟,放入細鹽,姜末、蔥須。則可食用,味道鮮美。既簡單又方便,營養更好!

3 .蝦幹湯 :在5月到7月白蝦旺季的時候,壹般打撈量大,來不及鮮用。因此,我們這裏的老百姓直接把它在鹽水裏撈壹下,在太陽底下曬幹,放起來,壹年四季可以食用。主要用來煮湯吃,不管什麽湯裏,可以放入蝦幹,此湯特別鮮美哦。

太湖三白是指中國太湖的三種河鮮類特產——白魚、銀魚和白蝦,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原武進縣)、蘇州市吳中區(原吳縣)和無錫市的地方著名系列菜“太湖船菜”的招牌食材,蘇錫常三城的太湖三白做法都有所不同;白魚、白蝦、銀魚、由於其色澤均呈白色,因而稱為“太湖三白”。利用太湖三白所制作之菜肴的選料,極為註重食材的新鮮程度;尤因其出水即易死亡,故而最適合在水邊或船上烹制太湖三白。以太湖三白制作菜肴之方法,多為清蒸白灼等,強調保持食材的原味。 食用方法 太湖三白清蒸白魚 原料:鮮活白水魚1條  調[span][span]料:料酒、鹽、姜片、大蔥或小蔥、蒸魚豉油  做法:1、魚掏內臟洗凈,在魚身上劃痕,如果沒有長型的盤子,可以把魚切斷,噴上料酒,用手抹上少許鹽,姜片放魚肚裏和刀痕縫裏,撒上蒸魚豉油,腌制10分鐘,然後上鍋蒸8分鐘左右取出,撿去所有蔥姜片,另外切壹些蔥絲,把蔥絲撒在魚身上。2、另外起油鍋,油溫燒到7成熱後加幾粒花椒粒,然後淋在魚身上即可。 太湖三白香酥銀魚 菜肴簡介制作難度: 簡單 所需時間:半小時 菜品口味:鹹鮮  主要工藝:炸 主要食材:水產類食材明細銀魚、雞蛋、面包糠、澱粉、白酒、油、鹽做法

銀魚,白魚,白蝦

太湖三白 太湖銀魚:長二寸余,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後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制各種佳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銀魚又是江蘇傳統外貿產品,太湖牌冷凍銀魚在國妹上久負盛名。日本人常把銀魚與鯡魚籽、海膽醬壹起,配上調味品,制成珍貴菜肴。將銀魚曬成幹,色、香、味、形,經久不變。烹制前,用水浸壹下,柔若無骨,制成各類應時名菜,不比鮮銀魚遜色。八十年代太湖銀魚南移滇池,西湖,成為當地的名特產。

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壹。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誌》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白魚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長,以小魚蝦為食,是太湖自繁睡魚類,壹年四季均可捕獲,在六.七月生殖產卵期捕撈產量最高。《吳郡誌》有“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黴,梅後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至是盛出。謂之時裏白”。解放後,對白魚資源進行保護,繁殖期禁止捕捉,使之常盛不衰。

太湖白蝦: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是人民喜愛的水產品。用白蝦做的“醉蝦”放在桌上,蝦還在蹦跳,吃在嘴裏,奇嫩異常,鮮美無比。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幹,去皮後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藥。托痘瘡、下乳汁,壯腸道。是強壯補精藥。內服有托裏解毒之功能,酒後喝壹碗蝦米湯,頓覺腸胃舒適,美味不盡。

三鮮其中的二鮮出水既死,所以做法也是極其簡單,銀魚蛋湯、清蒸白魚最能夠體現鮮的原汁原味。白蝦更簡單,水燒開蝦子下鍋,蔥、姜、蒜因人而異,30秒出鍋即可。鎮江香醋少不了,再來瓶沙黃,完美!

在魚鮮這類食材裏,人們往往會用最古老和最樸素的烹飪方法去品嘗大自然的饋贈,往往壹鍋清水幾勺料酒就能做出壹盤鮮美可口的飯菜,這得歸功於食材本身的味道,而江蘇這道只能在船上和水邊才能烹飪的 美食 “太湖三白”就是用極其簡單的方法制作而成的,但方法簡單不代表味道平淡,那麽這道菜為什麽如此受歡迎呢?

說到太湖三白,肯定有許多食客都不知道這三白到底是指的哪三樣食材,其實三白就是:太湖白魚、太湖白蝦和太湖銀魚。這個時候就有人要發問了,明明說的是三白,為何又有“銀魚”?其實在古漢語裏面“銀”和“白”常常是壹回事,屬於同種色系,而且看上去銀魚甚至比白魚更白,最關鍵的是銀魚打撈上來會立即變成白色,所以久而久之人們就接受了這道“太湖三白”的稱謂。

作為當地的三件寶貝,人們自然不會“虧待”它們,無論是單食還是壹同烹煮,這三樣食材都可謂是鮮中極品,並且這三白聽說只能在船上或者距離水邊比較近的餐館裏才能吃得到,因為它們壹旦被打撈上極易容易死亡,所以為了保證食材的鮮美程度,壹邊距離太湖較遠的飯店很少有這道菜。

而在制作這道菜的方法上,人們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味道,雖然各家船店有各家的做法,但是最受歡迎的還是化繁為簡。將打撈上來的白魚洗凈處理後帶皮削成片狀,白蝦和銀魚也洗凈備用,然後準備北豆腐(南豆腐太過於嫩滑,不適合過久烹煮)切成小塊,在沸水中將豆腐焯燙壹下去除豆腥味,再撈出鋪滿砂鍋底部,再將處理好的白魚片、白蝦和銀魚整齊的擺放在豆腐塊上,直到砂鍋裝滿,然後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雞湯、紹酒,用中火烹制成熟,起鍋時再加入鹽和胡椒面稍許調味即可。

剛出鍋的太湖三白看起來就如同壹道極簡的畫,雖然顏色淡雅,但是看起來極具韻味。食客在食用的時候,能真切的感受到這三白的鮮味,吃起來口感潤滑,入口即化,肉質細膩有彈性,並且搭配上豆腐與雞湯,每壹口都能吃到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

這道太湖三白不僅是這三種食材的烹飪頂端,也是人們對原滋原味的追求,曾經聽去過太湖遊玩的朋友說過這道菜,吃的人可以排出壹條長龍,許多人更是為了這壹道菜不惜萬裏趕來壹睹其風采,所以以後到太湖遊玩的食客們壹定不能錯過了這道當地的珍饈哦。

"三白"當中會有"壹銀"?漢語裏頭,銀和白,常常是壹回事,比如銀發和白發。銀色和白色基本上屬於同種色系,太湖三白當中壹定是要有叫"銀"的魚存在,壹般人看到的那個叫"銀魚"的魚,論起顏色來,要比那個叫"白魚"更白。可是,這卻是壹個誤會:銀魚被捕撈出水面時,它原來的銀色會立即變成白色。

壹白太湖銀魚,長二寸余,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後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骨、無刺、無腸、無鰾、無腥味,可烹制各種佳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民間通俗的叫法:冰魚、玻璃魚,以其渾體透明、晶瑩白皙之故。古代人又把它叫做玉箸魚,因為它看上去像壹根玉做的筷子(清楊光輔《淞南樂府》:淞南好,鬥酒餞春殘。玉箸魚鮮和韭煮,金花菜好入粞攤,蠶豆又登盤)。

二白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壹。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誌》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白魚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長,以小魚蝦為食,是太湖自繁殖魚類,壹年四季均可捕獲,在六.七月生殖產卵期捕撈產量最高。《吳郡誌》有"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黴,梅後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至是盛出。謂之時裏白"。解放後,對白魚資源進行保護,繁殖期禁止捕捉,使之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