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與母親共度節日的散文

與母親共度節日的散文

我的家鄉是壹個被蘆葦包圍的村莊。房子依水而建,家在水邊。在這裏出生的孩子從記事起就應該學習遊泳,因為溺水遠比瘟疫和其他災難來得兇猛。白洋澱水鄉是壹條無盡的水道。村子就像壹顆扔在水裏的紐扣,那麽遠離外界,遙不可及。但是因為媽媽在這裏,她幫我填補了空白,我的生活永遠不會孤獨,不會失去色彩光環。

那時候,家裏生活拮據。從春天到隆冬的三月,媽媽壹年到頭都在織席,不到下課不收工。我想,如果大年三十還有人關座位的話,媽媽365天都是全職的。她壹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坐在地上編織墊子。

對於中國人來說,節日是美好的,有太多的壓力和期待。為了實現這壹目標。節日前,母親會沒日沒夜地編織席子,直到節日溢滿瓶子。她用壹個衣領墊換了壹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節日用品。他沒有擦擦汗,拍拍身上的蘆葦皮,而是微笑著告訴我們這個節日。很快,家裏的時空就映出了母親忙碌而整潔的身影。當天邊的雲淡了,天空密了。在古老的藍房子裏,這是我們家的節日。

“臘八節”,鹵菜和大魚是絕對的美食,是臘八節的傳統特色美食。壹般很難吃。那時候生活並不富裕,但媽媽不會虧待我們。當拉齊的太陽滑向地平線時,娘賣掉席子,買了新鮮的大鯉魚養在壹個大盆裏。晚上我們伴著魚兒戲水的聲音入睡,第二天被彌漫的魚腥味和米飯味驚醒。

自古以來,我的家鄉就流傳著壹句老話“拉齊巴拉,凍死壹家人”。小時候,村子裏有壹半的夜晚是在黑暗和光明中度過的。玻璃上冰冷的雕花窗花,外面飄著白色的蝴蝶雪花。跳蠟燭裏,媽媽拿頂針,用尼龍繩做棉鞋。我們家四口人和很多親戚的棉鞋應該是臘八之前做的。那時候我們用娘做的棉鞋叫老爺鞋,看著土氣難看。每次,他們都在娘的嘮叨中裝出壹副不領情的樣子。前年在北京通州土橋工地,幾次寒潮把我的腳凍傷了。母親知道了,送來了壹雙嶄新的老人鞋,還有無花果葉和茄子苗。曾經很討厭的老人鞋,又輕又暖,穿在腳上汗津津的。晚上用無花果葉和茄子苗泡腳。工程完工,我回家過年的時候,腳上的凍瘡好了...

“大掃除日”,天空壹片魚肚白,媽媽再三催促我們穿好衣服起床。結果我們不得不在家打掃房子。太陽出來之前,屋裏的陳設擺滿了院子,像個雜貨鋪。這壹幕令人激動。母親的掃帚掃遍了房子裏的每壹寸墻壁和每壹個通道。積了壹年的灰塵,埋了壹年的灰塵,在老房子裏飛舞,落了她壹身。我記得我十歲的時候打掃房子。我趁機制造混亂,在院子裏騎著父親的水管車,想象自己是個賣雜貨的小販。我得意的時候,我們跑得腳都沒了,伴隨著我壹聲淒厲的尖叫。自行車,壹些花被子,壹個大黑鍋都在我身上。媽媽,我第壹時間趕來救援,把身上的壹層層碎片搬走。

媽媽,我壹直忙到天黑。房間裏的陳設終於回歸了。前幾天,媽媽買了嚴明年畫,我們興高采烈地把它們貼在了壹塵不染的墻上。明亮的燈光下,年味悄悄飄進屋裏。那壹刻,春聯就種在了我們的老房子裏,迅速成長。

“春天”,白洋澱的冬天好長。人們都待在室內,很少出門,只留下窗外飄過的雪、冰和孤獨的鳥兒。不經意間,陽光開始變長變暖。6月9日的第壹天,春天終於取代了冬天。在所有的東西上都放壹個葫蘆,這是打春的習俗,是精確到分鐘的節日。春假前,母親帶著紅紙和壹盒龍泉煙,去村東找啞巴叔叔切葫蘆。老人是能工巧匠,賽馬、剪紙、面塑之類的技藝就更不用說了。老人手中的剪刀可以創造傳奇,用充滿寓意又精致的紙葫蘆為全村祈福。

春天的那天,媽媽在每塊玻璃上都放了壹個紅葫蘆。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媽媽,她不會再讓我們出去了。我們壹邊看著墻上的老鐘擺動,壹邊在衣服上縫上葫蘆。現在春天了,我媽不是在我背上縫葫蘆,而是戴著老花鏡,在白發的剪影裏給我兒子和她的孫子縫紅葫蘆。

“除夕”是新年的結束。記得小時候,我和朋友們會穿著新衣服,壹起喊:姑娘要花,小夥子要槍,老頭要破氈帽。在那些日子裏,人們為了壹頓美餐而努力工作。過年的時候,有些孩子因為穿不上新衣服而流淚。再苦,媽媽也會讓我和妹妹穿上新衣服。

停工不織的第二天,媽媽會早起。她要趁著湖中淩強大,走上白洋澱東岸的大堤,去任丘給我們買過年的新衣服。我和我姐會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有,我爸幹脆買壹個,她連壹雙襪子都不會買。當媽媽回到家時,已經是深夜了。我不知道她這壹天走了多少條路,多少條街。當除夕之夜遮住了人們的視線時,母親悄悄地去了臨街的孟新姑媽家,借了壹件半新不舊的大衣,給自己增添了壹些新年的氣息。

“春節”是新年的第壹天。春聯、鞭炮和紅燈籠讓菜圃臺島充滿了年味。天還沒亮,爸爸媽媽就早早起來包餃子。嬌子披著篦簾,我媽會躺在我和妹妹身邊,雙手從我們的頭壹直伸到我們的腳。媽媽對自己說:長大了,長大了。最後它暖暖的笑著問我們:妳們長大了嗎?我和妹妹伸個懶腰,擦了擦惺忪的眼睛:龍!很長!

壹年級的餃子是壹年中的第壹頓飯,寓意太重了。餃子這幾年已經成為壹種常見的食物,但是小時候過年,我媽會為了吃壹個丸子的餃子想盡辦法。92年左右,父親借錢養鴨,虧了錢。那年春節,家裏只打了五斤豬肉,準備正月裏招待客人。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母親為了餃子殺了壹只母雞。雞肉餡的餃子,讓我和妹妹會心壹笑,但這件事卻成了我媽永遠抹不去的痛。

“元宵節”是壹個巨大的煙花和壹年中最耀眼的時候。元宵節是2008年的又壹個高潮和尾聲。在雪地裏放燈是元宵節的壹個美麗場景。現在的孩子成長在壹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前幾天元宵節,家住菜圃臺老家的媽媽給兒子和孫子送來了兩個精致有趣的燈籠。

80年代初,農村還是壹張白紙,沒有色彩。母親不識字,沒文化,卻總能以獨到的眼光滿足壹切。元宵節那天,媽媽找來兩個玻璃瓶,在瓶口系上尼龍繩,綁上半尺長的竹竿做燈籠柄,最後,在瓶子裏插上壹根小紅燭,點燃。我和巷子裏的男生,在月光映雪的街上,燈籠映出我們的笑臉,在笑聲中壹起放燈。都說不同的時間是兩條平行線,我和媽媽壹起過節的日子是相交傳承的。

“二月二”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二月二擡頭是壹個大氣的節日。在我的家鄉,有在二月二前理發的習俗。不管我有多忙,我媽媽都會帶我去理發。2月2日早上,春光潛入屋內,我們還在被窩裏。母親已經把白面粉、雞蛋和蔥花的面糊調好,壹遍壹遍地攪拌,壹點壹點地往竈口添柴火。她熟練地把面糊撒到大鍋裏,兩分鐘後,白色和綠色的碎片就出鍋了。媽媽把切好的雞蛋拿到床上,催促我們趁熱吃。我不怕給被子和枕頭上油,因為二月二,我講究蓋著被子吃。

太陽下山的時候,媽媽會把家裏所有鋒利的工具都找出來,比如剪刀、菜刀、針,鎖在抽屜裏。再三叮囑我們不要碰任何人,怕切了龍的頭和尾。

“清明節”很多,清明節連續下雨。那時候是清明節黎明,舅舅會在墻外叫我媽的名字。聽到舅舅的聲音,媽媽為回答而臉紅。因為奶奶、爺爺、舅舅都死得早,這是她過不去的坎。在湖邊,我叔叔像主人壹樣招呼大家上船。原來他們要在墳上燒紙。太年輕了,無法理解親人去世意味著什麽。我只知道,當他們從墳墓裏回來的時候,大伯伯會準備壹桌子好吃的。我和妹妹吃得很慢。如果我們吃得少,他就會假裝生氣,催我們吃飯。

田爺爺家是獨門獨院,薄家壹直是大舅扛大旗。我們家是我叔叔最親的親戚。剛上初中的時候,舅舅因為癌癥去世了,對我媽來說是壹場災難。從那以後,每年清明節,她都帶著她叔叔的孩子去掃墓。對娘來說,我不喜歡清明節,因為有好幾個土墳等著她。

“廟會”是每年農歷三月十五在菜圃臺的真武廟會。這個村莊由河南和河北兩個小島組成。河南島面積不大,但在那方寸土地上,有壹座青瓦彩畫紅柱的小廟。寺內有周文王、周公、桃花女、福祿等吉祥圖騰雕像。

在廟裏香火最旺的時候,娘和邱去拜佛了。邱善良樂觀,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在邱的指導下,我母親讓玉觀音和朱砂鴻福親自為我佩戴。從外表上看,拜佛拜神是迷信,但在母親心裏,對於遠行千裏的母親來說,只是壹點安慰。

端午節在春末夏初,白洋澱萬畝蘆葦蔚為壯觀。湖中蘆葦聞名中外,是端午節做粽子的上等食材。但是媽媽從來沒有給我們包過粽子。為了采集蘆葦葉,我們必須劃船到湖的深處。媽媽不會帶我們去冒險。其實每年端午節都少不了粽子,因為姨媽姨媽會想起我們。

席子編織的間歇,媽媽會去隔壁玉婷奶奶家拉艾草給我們洗澡辟邪。艾草的怪味讓人不習慣。媽媽會被吃炸糕的美味誘惑,讓我們堅持洗澡。家鄉有句老話叫“端午吃炸糕不摔跤”。當時南院的爺爺、二奶奶、二爺爺還在。我媽會帶我去排隊買炸糕,帶我去看望老人,讓我拿著炸糕遞給長輩。那壹刻,風燭殘年的老人會笑著親我,把炸糕送到我嘴邊,告訴我吃壹口:乖,寶,吃了壹年的炸糕不要摔跤。

《七夕》娘的童年是在文革初期。她在學校只上了小學二年級,回家跟大人學編織。媽媽沒文化,我們小時候不會活在童話世界裏。但每年七夕,她都會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那時候我壹直以為喜鵲搭橋天河,牛郎織女相會是真的。

聽完傳說和故事,我會冒著雨找到舅舅家的二表姐,讓她帶我到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久別重逢的哭聲。我二表姐壹開始不相信我,我就給她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最後,她會被說服,帶我蹲在葡萄架下,等待神奇的壹刻。

《中秋》皎潔,巨大的月亮鑲嵌在銀色的湖面和天空中,“海漲月升,照亮整個天堂”。雕刻的白洋澱特別漂亮。中秋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壹天。各種水果,糕點,月餅,是他們自娛自樂的日子。過了這壹天,他們就要為對付肚子裏的饞蟲發愁了。

小時候,媽媽會帶著禮物帶我們走親訪友。在與親戚交換禮遇的過程中,母親頗費周折。還記得嗎,我六歲的時候,大表哥嫁到了村子最北邊。中秋節的時候,我大表哥和姐夫來送禮,我媽挑了幾樣讓他們帶回去,我大表哥拒絕了。我媽選了幾樣她心目中的禮物,讓我送給我大表姐。那時候我愛跑腿,跟我媽說不要跟著我,就出發去表姐那邊了。我面前的壹座危橋令人望而生畏。在我無助的時候,媽媽第壹時間出現了。原來她不放心壹路跟著我。然後,她背著我過了獨木橋,進了大表哥家的門。

現在,我已經成為壹名父親。恍惚間,我已經離家二十年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還在繼續,但我再也不能和媽媽壹起過了。小時候和媽媽壹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壹直刻在心裏。是她教會了我人情、感恩、孝順。是她給我帶來了多彩的時光。

20XX年3月8日在安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