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溪街上有四種美味:拉面,餛飩,煎餃,蔥餅。
1)湯溪拉面(湯溪麥面)
湯溪麥面也就是湯溪拉面,大家可能都知道蘭州拉面,但是在金華城區、金西區,哪個人不知道湯溪麥面啊!那味道那是相當棒的啊!別看就是面粉這樣壹拉,有粗有細,做起來很方便,可以炒也可以放放吃啊!但是味道真的是很好啊!我們從小就是吃湯溪麥面長大的啊!
2)湯溪湯團
如果妳是湯溪人,對於本地特有的湯團壹定不陌生,喜歡吃的更是占大多數. 在春節前後或喜慶時節去湯溪地區(湯溪\洋埠\羅埠\蔣堂)的親戚朋友家,最傳統的點心就是湯團,壹個白瓷碗裝著幾個白白圓圓又帶點尖頭的湯團,上面點綴切細的青蔥,下面浮著用醬油和豬油調制的紅色湯水.
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形色俱佳,使人胃口頓開,垂涎欲滴!
若是主人好客,往往還在湯圓碗內打進兩只土雞蛋,這碗點心就更精道了.
這裏也有網友贊嘆過它的美味,並尋覓售賣店鋪,其實地道的農家點心要自己做才好吃.今日回老家辦事,特向老媽請教,現將工藝和配方公布,各位老饕可效仿制作.
首先是湯團粉的制作,這是可口美食的關鍵工序,搞砸了就不用學後面的工藝.
米要選用上等糯米,所謂的上等當然是自家耕種的,好東西留給自己吃,二等貨才拿來賣呢!
糯米浸泡在清水中,水位要足足高出糯米壹倍以上,水太少了糯米要發酵的.秋冬季節浸泡時間壹般為20-30天,期間每隔10天左右換壹次清水.
時間到後,米便泡好了,撈出糯米時有壹點必須要註意:壹定要用濾布多次掏洗,直到米在水中攪動時沒有絲毫渾濁才可以.
瀝幹水後發白的糯米聞去有壹點輕微的酸氣,如果是酸味太重,那便是浸泡時間過長或偷懶沒換水的緣故.
然後是在陽光下暴曬,在冬天的太陽底下至少要5天以上,總之要越幹越好,最後用機器碾成粉末,湯團粉便制作完成.制好的湯團粉應該密封在塑料袋中嚴防受潮,最好放在鐵皮桶內,這樣可以數年不壞.
好了!可以去菜市場買湯團餡的原料準備包湯團慰勞自己了.
最正宗的餡是蘿蔔\豆腐幹和瘦肉,也有用冬筍,雪菜和芹菜等料,可根據自己口味調制.
切細各種料作,攪拌均勻.在包湯團之前餡要在鐵鍋內加少許色拉油炒至七成熟,要幹壹點,不可有太多湯水.老媽壹般都是在臉盆內倒扣壹只飯碗,然後再倒入炒好的餡備用,這樣湯水都漏到碗底,可保證餡的幹燥.
另取壹只瓷碗,放入切成拇指蓋大小的丁狀瘦肉,倒入醬油腌制半小時以上備用.
和好面粉後包湯團正式開始,切成1元硬幣般大小的圓球,壓遍放左手手心上,充分發揮右手拇指和食指的靈活度,揉捏之下便成壹只茶盅狀的面粉兜.
倒入適量的餡,再填上壹塊腌好的瘦肉,就可以收口將整個湯團密封起來,最後的收口點留壹點尖尖的頭,既美觀又保證湯團皮不破損,裏面的餡不會溢出.
燒沸開水,下湯團,註意不可以下的太多以免弄成壹鍋糊糊.
湯團下鍋後馬上會沈底,所以我們這經常指不會遊泳的人下水為下湯團.
用勺子輕微攪動以防粘鍋,等到湯團浮起後約壹分鐘便熟透啦.
取大碗,倒如壹點醬油和味精,用筷子挑壹點豬油,然後就可以從鍋中撈起湯團裝碗.
最後撒點香蔥,壹口咬去滿嘴留香,糍的皮,香的餡,鮮的肉...您就狼吞虎咽吧!
要提醒壹點,煮的過熟了口感滑膩不好吃,太生則糊口.醬油最好用羅埠老街的老醬坊出產的黃豆醬油,那樣更好吃.
3)湯溪的蔔
的蔔制作工藝復雜、其原料是糯米,糯米也要浸在水裏、經過數天後、拿出來放到飯甑裏蒸熟、再進行壓榨。留下壹些糟、壓榨下來的飴糖水就要放到大鍋裏面煮透。飴糖要不斷的用鍋鏟攪動、防止沈底、沈底就焦、顏色就變黃。飴糖也是做冬米糖的主要原料,飴糖熬好後還要練,就像揉面團壹樣、將飴糖裏的雜質去掉、就變成“白糖”(不是普通的白糖),切成小段、加餡。餡是炒熟的芝麻碾細再加入適量的白糖、這樣餡就很清口、有壹些地方直接用炒米碾細代替芝麻。做成湯圓狀壓成圓形、薄薄的壹片、當然的蔔的制作壹般是氣溫低於15度的時候進行的。因為的蔔遇高溫會化、並且會相互粘連、氣溫低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咬壹口可能會蹦掉壹大塊,所以冬天吃的時候先用手預熱壹下,壹手拿的蔔壹手托在的蔔下面以免的蔔掉落,吃的時候也可以咬壹小口讓它慢慢的化掉,別有壹番風味。
4)湯溪麻糍
這是壹種湯溪古老的小吃,記的小時候農村生活條件差,村上有賣麻糍來,就會在那裏圍上很多人,價格便宜,小朋友們很多沒有錢,就偷偷的用家裏的大米拿來換麻糍,賣麻糍有各種配的佐料,在我的記憶裏應該紅糖是最最好的佐料啦,不過後來的麻糍裏面有細細的顆粒,那是不用熟飯做的緣故,吃啦會肚子不舒服。打麻糍也是十分辛苦的活,糯米浸好,之後蒸熟,再放在大石臼中慢慢的搗細,飯粒混合在壹起,就像面團壹樣,搗好之後,做成碟子大小的壹片片,粘上熟米粉,這樣很多磊在壹起也不會粘在壹塊,買的時候賣麻糍的就用剪刀給妳剪成壹塊塊的。
5)面筋餜
面筋餜與制作原料與拉面的壹樣,這是用面粉制作的,先做好面筋。面筋的制作。將面粉加入適量水、形成面團,然後用清水反復搓洗面團,妳回發現面團越來與小,但不會完全消失,剩下的壹小團即是面筋,(大概只有原來面團的三分之壹大小)上面全是小孔,待續 節日:清明。清明是每壹個湯溪人比較重視的節日。因為湯溪人不但愛吃,而且比較愛做各式點心。所以,大凡與吃相關聯較大的節日湯溪人都不會錯過。采許多的清明草歸來(也許就是馮至詩歌裏吟唱過的鼠曲草吧,有壹層淡白的絨毛,結黃色的小珠花),煮熟,剁碎,與米粉和在壹起,包成鹹的(餃子狀或鴨蛋狀),裹成甜的(用壹個木模子壓成各式花案),壹籠壹籠蒸出來,整條街都飄著青澀的春的氣息。有壹首題為“清明”的詩,是這樣的:揉壹把鼠曲草/米粉蒸出清明的香/山頭裊起白色的霧氣/我在塘邊洗衣/淺草打濕藍布的鞋//塞壹把細柴/竈臺嗆出青色的煙/屋外下起蒙蒙的雨/我頂著蓑衣歸來/竹箕裏斜插壹把明亮的黃花菜//織壹段回錦/紅綠絲線編出細密的心/檐口飛進燕子的呢喃/我踩著晨光遠行/腳步輕輕驚落桃李紅白的夢。這也是我愛的清明吧!
端午:似乎不賽龍舟的,至少我未見過。吃粽子。
七月半。鬼節,也是吃。蒸壹種米糕,那種十幾層的更好吃,很薄,不糊口。也有甜的鹹的之分,棱形,外邊看不到。
中秋:就是月餅。
集會:在農歷4月16、中秋節和冬至,湯溪固定會有三個集會。以前交流的物事少,集合就不可缺少了,各種商品的匯集,人山人海,在學校裏上課也得不到安寧,因為有高音喇叭,有馬戲團等等。集會還是有,人和商品麽總是淡了。東西的購買已經是非常便利的事情。
除夕:除夕固然是重要的,吃年夜飯前貼春聯,要放鞭炮,然後關門,吃飯,飯後可以拿到壓歲包——也許許多地方都是如此的。晚上要守歲,所謂守歲,在我家便轉換成開著燈睡覺。半夜零點,會聽到許多的鞭炮聲,因為是第二年了。
正月:正月起來壹般會吃年糕,取意年年高的意思;或是湯團,自然是團團圓圓的寓意。
正月初壹壹般是上墳祭拜的日子,當然,也可以開始拜年。拎著各式糕點、禮物,壹家家拜過來。到了人家家裏,壹般情況妳會發現自己坐在壹張放滿瓜果的桌邊,喝點茶(好事者會在茶裏放些糖),然後便是吃點心(壹般都是湯團),然後再吃飯,總之,以吃為核心。壹般走時,會有禮物置換,有小孩的,壹般會有紅包。
鎮上,老舊的民居已不多見。關於地名,尚留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的說法,東門大致在今天的湯溪第壹人民醫院和汽車站的位置,北門在今天的湯中舊校區處。直到今天湯溪百姓還使用著這些名稱,比如“我今天要到東門去”,“東門山”,“西門頭”等。可見以前的風俗習慣對湯溪人的影響之大。據稱,壹直有護城河和城門,很高大威武的石獅子,以前人到湯溪,都說是“進城去”,湯溪人也被稱之為“城裏人”——那些城門,但在文革時,調了起重機,全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