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環中心的多文化元素

中環中心的多文化元素

中環是香港的政經中心及高級購物商業區,在中環有數不盡的金融中心、各種各樣的餐飲食肆和品牌時裝專賣店,是遊客和香港當地人最喜歡逛街的地方。此外中環有很多的新舊建築,成為標誌性的建築,如上海銀行大廈等。曾為亞洲最高的建築-怡和大廈(JardineHouse)也坐落在中環,這些建築構成香港島美麗和壯觀的城市風景線。

1970至1980年代是中環的全盛時期,當時中環不斷興建多層式摩天大廈,包括各銀行總部,加上金融市場開始興旺,不少香港主要的商業活動均在中環進行,不少香港人都以在中環上班為榮。

蘭桂坊 蘭桂坊位於中環雲鹹街與德己立街之間的壹條短小、狹窄、呈L形並用鵝卵石鋪成的街巷,街巷滿布西式餐館和酒吧,但聲名很大。蘭桂坊酒吧街緣起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在中西區開始進行市區重建。道路的開拓,吸引商業資金的流入,當時壹位意大利籍商人在這裏開設了壹間意大利服裝店及餐廳。部份在中環上班的“優皮士”,下班後想找壹個地方談天,這家餐廳便成為他們歡樂時光的聚腳處。

其後,有些電影在這裏取景,蘭桂坊漸漸成為壹處有品味的消閑之地,酒吧、食肆及娛樂場所越開越多。隨著近年在蘭桂坊附近酒吧及餐廳的發展,雲鹹街交界與榮華裏壹段的德己立街,也被納入蘭桂坊的範圍。

蘭桂坊己由壹條小巷發展成壹個富西方文化的地區。並開設了超過五十家餐廳和各樣的消費埸所,名字和裝飾十分西化,洋溢特有的歐陸風味和異國情調,被譽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區。每逢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蘭桂坊節、食品節等,蘭桂坊都吸引大量中外人士參加狂歡活動隨著香港旅遊發展局向外宣傳,蘭桂坊現在已成為香港的旅遊熱點,不僅愛喝啤酒的洋人趨之若鶩,許多大陸旅客也把遊覽蘭桂坊列入行程,壹睹其魅力與風采。

從皇後大道中轉入德己立街,經“娛樂行”直上,過威靈頓街,就來到德己立街的上段,陡斜的街巷橫空伸出壹塊醒目的招牌“蘭桂坊餐室”,這便進入蘭桂坊地帶。但真正的蘭桂坊還要輕移玉步向前走進西南面的橫街。它其實只是德己立街與西面雲鹹街之間的壹條短小彎曲而狹窄的街巷,可是卻酒吧、迪士科、餐廳林立,充滿現代時尚的歐陸情調,而且還蔓延到與之隔街相對的榮華裏及德己立街壹帶,形成壹個獨特的街區。

蘭桂坊壹帶的酒吧格調頗為時髦,裝飾獨特,不尚奢華,陳設簡單,木臺、高腳圓凳或高腳靠背椅,粗造而堅實;酒櫃上陳放著各種啤酒和其它酒類及酒杯,沒有多少飾物。許多酒吧都在臨街設檔,有的幹脆就把木啤酒桶置於店門前,看似裝飾,亦為餐桌。酒吧的燈色較暗,多數的規模都很小,只有幾十個坐位;但卻招牌高張,而且幾乎全部是英文招牌。當中亦夾有幾家日式餐廳,甚至還有法國化妝品店、雪茄店。榮華裏則是壹條食街,各式餐館經營著日本“鐵板燒”、印度咖喱、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及中式美食。

長期以來,英語壹直是蘭桂坊社交語言。這大概也是許多香港人說的“不會講英語,去了蘭桂坊也是白去”的緣由。不過,隨著大陸旅遊業放開,到蘭桂坊的大陸遊客日益增多,壹些酒吧服務員也開始說普通話。蘭桂坊每家酒吧DJ與調酒員是最忙的人,與吧臺外閑談的客人形成鮮明的對比。酒吧的女服務員除了迎送客人、端送酒水外,她們總是陶醉地隨著音樂輕輕地扭擺身姿。

蘭桂坊雖是香港白領出沒之地,但消費並不昂貴。壹杯雞尾酒也不過二三十港元,壹杯加冰的伏特加五十元港幣,酒吧還為所有客人免費提供花生、無花果等小食品。壹瓶355毫升的嘉士伯啤酒,壹些酒吧最低時僅賣15元。不過,在香港酒吧飲酒,與大陸酒吧有很大區別,每次叫酒水,都要隨即付費,壹般還要付給酒吧服務員壹定小費。

如果說蘭桂坊是香港文化的特別事項,尤其以夜生活為最;SOHO區則是邁向國際化的產物,可以飽嘗精選過的異國美食。SOHO區,這個鄰近行人天橋的老區再次以蘭桂坊的傳奇迅速發展起來。SOHO區主要是以登山行人電梯旁的伊利近街與士丹頓街為重心地帶,由於租金低廉,讓飲食界新人可以帶著創意在此經營,使得蘭桂坊在原有的歷史年代之外,又註入多元化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