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而言,法國菜分為開胃菜、前菜、主菜、乳酪、甜點五大項,而主菜又分海鮮類和肉類兩組選擇。
高級的法國餐廳都會提供特別的季節菜單,如“冬季套餐”、“春季套餐”,或者更別致的“品嘗套餐”,通常後者的份量較壹般餐少,但種類多,並且都是餐廳的代表菜。壹般初到壹家法式餐廳或幹脆是法餐的初食者,建議點食套餐,這樣既不傷腦筋又可以嘗到實惠又美味的法國菜。在“套餐”中壹般都依開胃菜、前菜、主菜、乳酪、甜點的順序排列,前菜多為海鮮,主菜則為肉類。
普通菜單的排列順序與套餐相同,只是最後多了壹項咖啡。
立出壹本酒單,建議從口味淡、爽口的白酒或香檳開始,再依上菜的順序與菜色轉為口感濃烈的紅酒。壹般而言,前菜多為海鮮類,所以搭配白酒或桃紅酒最適宜;主菜則多為肉類,通常搭配紅酒;之後的乳酪,可依個人需要選擇搭配水果或香料;最後的甜點搭配則以貴腐型的甜白酒或壹般的甜白酒為最佳選擇。咖啡之後,男士還可以點壹杯幹邑酒作為完美的用餐句點。
要觀察壹個餐廳的菜單夠不夠水準,由它開出的菜單“平衡與否”即可判斷。通常壹份夠水準的菜單在數量方面,從開胃菜、前菜、主菜、乳酪到甜點,每項維持五至七種選擇最為合適,太多會造成餐廳的原料品質不佳,有存貨的可能。此外,原料的選擇也必須是上等的,例如有沒有“佩裏戈爾松露”、“布列塔尼龍蝦”或“閃光鱘魚子醬”等等。菜色變化方面,當然以大膽富創意為佳。
“吃”美食當然是無與倫比的樂趣,而“讀”菜單,研究它的每道菜的組成材料、想像它的色澤與口感,更是壹種無上的快樂。
好壹頓精致晚餐
每每提到法國菜,都會讓人壹下子想到美麗的水晶燈、燭光、鋥亮的刀叉、各式水晶的酒杯,以及需盛裝與會才能享用的“精致晚餐”。原本不願受約束的我,並不習慣法餐這種中規中矩的吃法,所以每逢有法式宴請的時候,多少有些抗拒。不過,最近因為讀了臺灣美食作家彭怡平的《隱藏的美味》壹書,對法國美食文化風景有了更深壹層的認識,中規中矩的吃法只是享用法餐方式中的壹種,法國人也不是每天都用這種方式來用餐喝酒的。基本上,法國的餐飲可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別:Café(咖啡館),Bistrot(法式小酒館),La Brasserie(法式啤酒屋),Gastronomique(高級餐廳)。每種類別各有各的特色,其餐飲也各有各的風味,唯壹相同的是,他們都料理著最具法國特色的“精致晚餐”。
美食家們都贊同“在世間,僅有兩件事能激起我們五官功能的反應,壹是愛情,另壹個則是美食”的論調,彭怡平也不例外,並且將這壹說法具相到了法餐上。她說,對法國這個愛好享樂的拉丁民族國家來說,日復壹日地在親愛的枕邊人與親愛的飯桌間來回打轉,已經成為壹種生活方式與人生哲學,畢竟,人世中還有什麽比這兩者更能激起我們的快感呢?我想,這應該就是法國料理的藝術了吧。而料理這“精致晚餐”與藝術的該是那些與顧客保持直接接觸、不眠不休的工作、不斷追求至高完美境界的法國廚師們。
皮耶·貝瓦曾在《蘇賽哈克的午餐》中說:“我無意間闖進這奇妙的栗園,卻完全無迷路的懊悔,反而充滿無上溫柔的喜悅,因為我發現了這個美味的寶藏。當地居民以無限的慷慨與熱情接待我,讓我流連忘返……”不知道彭怡平是不是受了這段文字的誘惑,而旅法多年去遍嘗法國各地區的料理,最後讓包括我在內的對法餐壹知半解的人們真正地從她的書中領略那壹道道精致的法國地方美味——波爾多那讓“酒神沈溺”的美酒,科西嘉的栗子羊奶湯,布列塔尼的可麗餅,還有佩裏戈爾的黑鉆(松露)和白珍珠(鵝肝醬),以及堪稱“法國花園”的羅亞爾河谷區的豐盛野餐……
終於,因為彭怡平的《隱藏的美味》,喚起了我對享受壹頓“精致晚餐”的向往,促使我重新探訪北京的知名法餐廳,成就我組織了壹次《精品》讀者的法餐品評會。
宴請客人,壹定要請客人先進、先入席。餐桌靠墻,對著門的壹側,為主賓席。首先應請主要客人入主賓席,然後按每個人的身份選擇適當的位置。
東方:
入席後,要先請客人點菜,其余的客人也要壹壹讓到。客人往往不好意思點名貴的菜肴,於是,客人點完之後,全靠主人布局了。點菜既要突出本地、本店的特色,又要照顧主賓的品味、喜好。這壹切,在讓菜時都可以表達出來,如主人說:“這個菜,您壹定喜歡,請多用壹點!”客人心神領會,格外會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