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區地處成都市城區東南部,位於北緯30°40′、東經104°04′,面積62平方公裏。區域地形概貌以平原和淺丘為主,處於成都平原東部和龍泉山西部邊緣的延伸部位,東部高,西南部低,東南部偶有淺丘,西北部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0米。最高海拔543米,位於三聖街道涼風頂;最低海拔476.9米,位於柳江街道祝國寺社區。境內府河、南河、沙河等主要河道的水質2020年達到三類標準。區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0天,主要汙染物PM2.5的平均濃度36.8微克/立方米。區域人口出生率8.45‰、人口自然增長率3.59‰,全區總戶數24.4萬戶63.2萬人。常住人口122.24萬人,流動人口59.06萬人。
錦江區下轄春熙路、書院街、錦官驛、牛市口、東湖、沙河、獅子山、錦華路、柳江、成龍路、三聖***11個街道,設置社區75個。
錦江區得名錦江,可溯先秦。自蜀郡守李冰開創都江堰後,復鑿清、流二江,引岷江之水雙過成都城下。不僅徹底結束了成都卑濕的歷史,也因此讓成都平原水旱從人。至漢代,成都織造業興旺、蜀錦如金。李冰鑿二江之壹的清江(南河段)因洗濯蜀錦而聞名,史有“色澤鮮亮,質地柔韌,是為上品”的記載。於是清江亦稱濯錦江,簡稱錦江,並沿用至今。建區時,取“濯錦之江源遠流長”之意。
早在秦漢時期,鹽市口等區域已是人口聚居地,為後世商業繁榮夯實了人氣。唐代,節度使韋臯首開東市、南市,揭開成都城市向東向南發展的帷幕。錦江之域享水陸通衢之便,呈現商賈雲集,百業興盛的局面,飲譽為“川西首善之區”,躋身全國85個望縣行列。至後唐時期,縱貫鹽市口、大慈寺的東大街成為成都最繁華商業街道。大慈寺山門周邊區域每月開設不同集市,開創成都街市貿易先河,史稱“十二月市”。東大街因此被後人贊為“蜀中首街”。極度繁華的商業貿易是世界首張紙幣“交子”誕生的前提條件。北宋時期,“交子”的管理機構益州交子務落戶緊鄰東大街的均隆街,成為金融機構的始祖。元末明初,因坐享錦江水利優勢,釀酒業迅速崛起。至明洪武年間,九眼橋碼頭至水井街區域成為以釀酒業為核心的新興商業區,譽為“成都外灘”。
清康熙以來,因明末兵燹造成的蕭條景象逐漸消失,錦江之地再度繁榮。至晚清,四川勸業道推行新政,建成全國四大勸業場之壹的成都勸業場,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現代商業的發祥地。東大街的商業更勝往昔,進駐商幫行會百余家,開設店鋪千余家,業態覆蓋數十種,壹度是巴蜀地區規模最大的布匹綢緞集貿地。民國時期,春熙路建成,不僅將東大街、勸業場貫通,還引入上海南京路的現代商業模式,吸引“亨得利”“鳳祥樓”等眾多老字號商號進駐,壹舉成為成都商業標桿,奠定了中國西南商貿中心地位。
除了從古至今的商貿繁華,錦江區的人文積澱也十分厚重。唐玄宗敕建的大慈寺負譽千年,享有“震旦第壹叢林”美譽。唐代大慈寺規模宏大,占據半城。無相禪師開創的禪茶之道遠及日韓,成為東南亞茶道之始。《西遊記》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法師曾在此精研佛法,寺內壁畫被蘇東坡贊為“精妙冠世”。
興於唐代的合江亭是成都史上第壹座市政公園,史有“舟楫往來,入長江、下東吳,遊人如織”的記載。位於水井街的水井坊遺址素有“中國白酒第壹坊”之稱,距今600年的白酒蒸餾釀造技藝被業界稱為“中國白酒釀造的無字史書”。
1991年建區以來,錦江區延續商貿繁華的歷史優勢,促進現代商貿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入選“中國現代服務業十強區”“香港企業內地投資熱點城區”。近年來,錦江區圍繞四川省“壹幹多支”發展戰略,按照成都市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部署,搶抓成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契機,推動“天府成都 品位錦江”建設,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引領區。現代商貿業、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得到迅猛發展。2020年,錦江區地區生產總值1150億元,同比增長2.4%。固定資產投資325.1億元,壹般公***預算收入82.73億元,地方稅收67.6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2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06元。錦江區獲得“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榮譽。
二、歷史沿革
錦江區屬地為原古華陽縣縣城和近郊。華陽縣之前身為唐貞觀十七年(643年)設置的蜀縣,地處成都縣偏東區域。唐乾元元年(758年),蜀縣更名華陽縣,管轄南河以北的東城及近郊區域。1921年,成都縣、華陽縣合並,置成都市政公所管理政務。1928年,成都市為省轄市,華陽縣城區劃入市轄。1953年,設立東城區,原華陽縣屬地劃入。1955年,望江區並入東城區。1990年底,東城區撤銷,主體部分改置錦江區。
三、重要資源
錦江區的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境內分布河渠14條。其中府河、南河、錦江、沙河、石牛堰為市管河道,顏家溝排洪渠、洗瓦堰、陡溝河、秀水河、紅廟子排洪渠、何家沖排洪渠、駙馬排洪渠、南支三渠、潘家溝渠、黃沙河為區管河道,南支七渠為街道管河道。2017年1月,成都市白鷺灣城市濕地公園獲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成都市首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
錦江區是成都市中心城區中土地資源最少的城區。截至2020年末,境內耕地保有量11800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902畝。“117”範圍及環城生態區範圍土地存量1 219.07公頃(18 286畝),具備供地條件的凈地487.73公頃(7 315.92畝)。
四、基礎設施
錦江區交通便利,蜀都大道、新華大道、濱江大道、東大街、成龍大道、驛都大道與壹環路、二環路、三環路形成縱橫交錯的城市幹道網絡,成都東客站的部分區間位於境內,地鐵2號線、4號線、6號線、7號線和在建的13號線過境。區域內市政道路裏程175.6千米,道路面積333萬平方米。分布市政橋梁22座。區域內公路裏程189.67千米,公路面積260萬平方米。
五、發展定位
“天府成都 品位錦江”是錦江區的發展定位。錦江區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發展導向,以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國際時尚消費中心、國際商務交往客廳、天府文化魅力窗口、都市品質生活典範為功能支撐,以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創新體系、治理體系為重要路徑,以提升市民和市場主體獲得感為目的,建設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高質量產業功能區、人城產業融合發展的公園城市典範區、文商體旅融合發展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引領區、開放改革創新融合的雙循環門戶樞紐先行區、群眾需求與服務供給融合發展的全齡友好社會標桿區、城市安全與社區治理融合發展的高效能治理樣板區。
六、發展目標
到202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建成更加魅力、更具活力、更有品位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區。
七、文旅品牌
錦江區是“四川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區域內錦江賓館、香格裏拉等星級酒店和社會旅館343家,客房總數30581間、床位43607個。以春熙路、太古裏、水井坊片區為核心,重點發展都市休閑產業;以“三聖花鄉”和白鷺灣濕地片區為主導的鄉村旅遊產業。打造了“都市休閑遊”和“鄉村體驗遊”文旅品牌。
八、風味美食
錦江區域內,龍抄手、鐘水餃、夫妻肺片、盤飧市等傳統名小吃與眾多網紅店並存,餐飲文化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