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離不開衣食住行。其他都可以將就,但唯獨這份口腹之欲,是無論身份貴賤、不管貧窮富有,人人都在努力追求的壹份滿足感。
就連那些致力於追求精神富足的文人雅士們,也不免會被人間的煙火氣所吸引,成為壹個個“資深吃貨”。
《人生苦短,再來壹碗》中收錄了20世紀20位文化大家的美食散文集。在這本書中,妳可以讀到汪曾祺的鹹鴨蛋、梁實秋的酸梅湯、張恨水的烤肉、周作人的苦茶、蘇青的紅燒鰻、朱自清的白水豆腐……
這些文壇大家們不僅在學問上精益求精,對美食的態度更是壹絲不茍。為了壹份食物,他們有些會跑遍各地飯館,只為對比各地特色,找到最喜歡的口味;還有些幹脆直接搜集各家菜譜自己下廚,集各家之所長,探索出自己獨愛的風味。
在這些故事中我們不僅能發現各地美食特色,學會許多正宗秘制菜譜,還能了解到文人們所處的歷史背景,體味美食帶給他們的獨特情懷。
01 佳肴小吃,精致品味
唐魯孫被譽為是“華人談吃第壹人”。他是光緒帝珍妃的堂侄孫,自幼出入紫禁城,品遍宮廷美食,自號“饞人”,也憑著這個愛好,成為了壹個專業的美食家。
就拿最常見的餛飩來說,能入他眼的,必定是那種 用雞蛋白揉出爽且脆的混沌皮、肌質膾膩且筋絡剔得幹幹凈凈的肉餡兒、用兩雞壹鴨吊出來的上等湯料 。
而燒肘子這道大眾菜,滿洲也有其古老的獨特做法: 把整瓶糊米酒和松花江的白魚幹墊底,等肘子燉到稀爛,酒香和魚香就都被吸入肘子中,而肘子的肥油卻被魚幹吸走 。這樣做出來的肘子肥而不膩,且蘊有魚香。
同樣對美食要求嚴格的還有末代皇叔——遜清貝勒載濤,他在酒樓吃飯時發現廚師的火候不足,沒有炒出“爆雙脆”的精髓,於是親自到後廚指導大廚炒菜,讓他們 把鴨肫與鴨肚分開爆炒,各自過油,才把兩種需不同火候的食材烹制到最佳狀態 。
還有正定特有的熱切丸子,西安的羊肉泡饃,據說其香味曾把在庚子之亂中出逃的慈禧都引得停攆品嘗。
各色美食對於唐魯孫等人而言,也許不僅是從小養成的高標準,更是壹份刻在骨子裏的高貴與品位。
02 飲酒品茶,微醺怡情
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的豐子愷不喜白酒,好飲黃酒。他的原因也很簡單: 白酒易醉,而黃酒不易醉 。
他認為吃酒是為了興味與享樂:與兩三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壹起吃三杯酒,敞開心扉,促膝談心,真摯而愜意。
而如果喝得太多,飲得過快,就容易吃醉。醉了,就易失去理智,胡言亂語,甚至相互唾罵打鬥。
因此,喝酒決不應太快或者圖醉, 《菜根譚》中“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 ”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
酒不能解憂,只是令人在短暫的興奮中暫時忘記煩惱。可酒醒之後,煩惱依舊,甚至還要忍受宿醉的痛苦。歷史上印第安人的衰滅,荒腆於酒占了不少的原因。
相比之下,飲茶帶來的感官刺激要比喝酒溫和得多。
茶道的精髓是靜心,暫時紛從亂塵世中解脫出來,專註於眼前那份自然的清香。也可以稱作是“忙裏偷閑,苦中作樂”。
在散文家、中國民俗學開拓者周作人先生的筆下,兩三友人***聚在瓦屋紙窗下,品著用素雅陶瓷茶具盛滿的清泉綠茶,偷得浮生半日閑,可以抵得上十年的塵夢。
生活在這凡世間,追名逐利很難避免,但至少要給心靈深處留下壹方凈土。在職場、商場奮戰拼殺之余,也要給自己留下片刻的悠閑與遊離,方可體驗到生活的妙趣。
由梁實秋、汪曾祺、周作人、朱自清等20位文化大家的飲食心得匯集成的美食散文集《人生苦短,再來壹碗》,帶我們走進文人墨客們高光背後的質樸生活。
他們也同普通人壹樣,為了尋找正宗的味道而尋遍大小餐館,為了壹份極致的美味而多次下廚改進,為了壹種食材的不同做法而吃過大江南北。
在他們的散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各地的飲食特色、各類佳肴的正宗烹飪方法、各種飲食背後的歷史與文化故事。
這本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散文集,融合了歲月更叠下我們壹直不曾辜負的美食信仰。在四季裏品味三餐,於時光下煎茶煮酒。“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