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網-驛站像流星壹樣飛馳
在唐代,“驛站”的任務包括通信、接待、運輸等方面。“亭”是在驛站外設立的負責接待的地方,有時使用舊“亭”。在唐朝,世界各地都有驛站,每30英裏就有壹個驛站。據《通典》統計,唐玄宗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唐肅宗有1.587個驛站。“自史靜四極以來,啟蒙運動。道路列在亭子裏,亭子實際上是以它為基礎的。亭子只有30裏,有上、中、下三層。豐屋食,為1億是為。人民很窮,皇帝的生活很和諧。如果妳在很遠的地方使用它,妳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高適《陳留縣上元新驛站故事》)記述了唐代驛站的建築制度。唐代實行兩都制,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西都,以國內郵路幹線東西都為軸心,向四面八方輻射。柳宗元在《郵局的故事》中描述了長安周圍的幾條驛道:“至於渭南自萬年以來,其驛六,其蓋謂之華州,其關謂之潼關;從中國向北,以溧陽為界,其六個驛站,其封面是通州,其海關是蒲津;從巴往南,至於藍田,其驛為六,其蓋為商州,其關為物管;至於長安,十個有壹個驛站,覆蓋揚州,關閉華陽。從武術到西方,至於昊天寺,其三個崗位被稱為鳳翔屋,其海關被稱為龍關。自稱北至於華遠,其帖九,其蓋是周放;從鹹陽向西,至於奉天,其六個哨所覆蓋了整個州。從四海來說,總的是合,使其合;從風俗上來說,梁會是滿足的,所以國王是。“洛陽是中國中部的東方首都,不僅經濟繁榮,而且是全國郵路的總樞紐。因此,有“百官逐月朝表,驛使不斷長安路”的說法(張繼《洛陽行》)。北京與北京之間的驛道是唐代最繁榮的驛道,有幾十個驛站和十幾個皇帝的宮殿【3】。除郵路幹線外,唐代各點還有大量的支線、支路和連接線,它們與以長江和運河為主要幹線的水上郵路共同構成了唐代的郵路網(圖1)。出自“四海日富,路通蹄輪。”在詩中“府西三百裏,驛道同魚鱗”(韓愈的《酬沛十六公操見並送於伏羲驛站途中》),我們可以知道沿途驛道的密度。與前代相比,唐代驛站的數量大大擴大,促進了唐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到了唐朝,疆域擴大,尤其是西域絲綢之路開通後。有必要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和貿易並保衛領土,因此軍事信息的傳遞尤為重要。“白日依山盡烽火,黃昏近郊河飲馬”(李欣的舊戰歌)和“橘生烽火日不滅,遙路難渡信”(孟郊的《樂府雜曲》)等詩描述了唐代在邊防線上設置烽燧系統以抗擊北方突厥的場景。不僅如此,篝火還可以壹路蔓延到京城。比如楊炯在《參軍》中說“西京烽火照,我心不平”。雖然信標能快速傳遞消息,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壹旦天氣惡劣或軍事形勢復雜,妳就無能為力了,就像王維的《隴西記》中描述的那樣:“十裏壹馬,五裏壹鞭。這是西北軍區司令部的軍隊,他來了緊急軍事書,報告說匈奴軍隊已經包圍了中國西部地區酒泉的西部地區。關山雪在飛,而且是無煙的。”烽火臺失靈時,驛站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像“壹個接壹個的郵件,郵件像流星壹樣飛馳”(岑參的“宇文判官第壹次去龍山的路上”)和“戰雲蔓延,在賀蘭山脈下,來來回回,白天和晚上,去羽毛的消息”(王維的“老將軍”)等詩歌描述了郵局相關人員日夜忙碌傳遞消息的情況。
驛道的高效運行速度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韓愈在《賞裴、項公,鎮州路上再見》中寫道:“為時已晚,委山東助亂師。”岑參的《初入龍山途中宇文判官》中也有“平時送鹹陽,黃昏到龍山”的詩句。從鹹陽到龍山的距離約為400裏,這表明驛速行程可達300 ~ 400裏。當然,這是在“驛馬如流星”的緊急情況下。正常情況下是“騎馬日六站,過馬日四站”。按照平均每30英裏停壹站計算,驛站速度為120 ~ 180【2】254。如詩“荊州不遠,驛站半月到”(白居易《以和為家》)中,洛陽到荊州的距離約為1600裏,步行需15天,由此可推斷驛站速度表約為110裏。郵局通常位於主幹道上或河邊。《江邊百尺樓前引千裏》(白居易《望江樓上作》)《壹路古驛,陰風剪秋煙》(權德輿《故宮斜絕句》)《江邊長沙驛,迎索客船》(韋曌《潭州院長別離》)《老庫分江口秋煙》。杜甫在《舟中》詩中“風吃紅柳,雨臥驛旁”的描寫,形象地說明驛舍臨水。
在唐代,除了首都的四方亭和裂縫亭之外,其他大多數驛站都位於城外。這是因為唐朝實行宵禁,晚上城門關閉。郵局不方便傳遞官方文件和信息以及接受交流。在劉禹錫的《關城新帖》中,有這樣的描述:“其壹,帖在城中,時有四鑰,夕禁。請多在外面,妳將永遠安全。系統:是的。”因此,驛館逐漸從城裏搬到了城外。岑參在《題金城何琳驛樓》中寫道:“古戍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鋪著驛道,河水浸在城墻裏。”金城是古代蘭州城的名字。從何琳郵政,妳可以看到黃河在蘭州城墻下溢出,這表明郵局離城市很近。岑參在《遊興於周國縣寨南池,因送別燕兒》中有這樣壹段描寫:“夜眠郵局樓,曉作關城雞。”人們可以在驛館裏聞到城市裏的雞犬氣味,這表明驛館和城市幾乎是相鄰的。“驛樓向海起,秋月城邊寒”(《東平蓬萊驛夜宴》獨孤與判官平路陽賜姚太壽壹飲留宴)“回首同高考,我望張羽城”(韓愈《二石驛送江西至程閣老》)“山川不記時別, 而城不應是過去的樣子”(吳的《使第二盤》)城驛中有幾個以縣為名的驛站將設在城內,如“信豐城,南臨輕騎和山川宮,妳想近在咫尺”(蘇的《幸信豐和通州》),信豐縣在城驛中,“峨峨華峰近,城滿夕霧”(司馬查的《從渭南到化州》)。
古代的郵路並不平坦,而是充滿了障礙。白居易第壹次離開長安時,從灞橋驛站到南邊的藍田驛站,過了棋盤嶺,他寫道:“停車問路,路在秋雲裏。蒼蒼縣南路,艱險之路從此開始”(《初出藍田路》)。在去四川的路上,岑參寫道:“千山萬壑,無路可走。分層的冰在標誌輪上滑動,茂密的竹子阻礙了獵鷹。詩“深林迷,棧道空”(《酬入韶音洛谷行》)以他的親身經歷描述了驛道的艱險。驛道的發展非常艱難,所以政府對它非常關心。例如,為了保護驛道,在驛道兩旁種植了各種各樣的驛樹。如“官柳綠蔭連,桃花如酒醉”(劉長卿《枝叔與易承恩洛陽詩壹首》)“閑思多熟舊,館前柳初長”(薛能《雨霽王素》)等詩中,驛站的樹是柳樹和桃樹;“縣道橙花裏,驛站臨江水岸”(韓《劍南別樓》)中的驛站樹是柑橘;吳《送唐》詩中“清懷驛道長,日已晚”的驛馬便是槐樹。多種郵路樹木不僅保護了郵路,還在營造郵路景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關於驛館內的景觀和建築,我們可以從劉禹錫的《關城新帖》中學到壹些東西:“門內道路環繞,四壁掩映,環境優於外。從遠方購買著名的材料,並擴展世界的工作。它既優雅又流暢,而且內部也很精致。魯裏有甲乙,冬夏有床,...馬廄內外和高倉的圖書館裏都裝滿了錢...主吏有第壹名,仆從有面積,弟子有亭子,行者有別家。周的高蹺是大樓的大門,他急於向董事會表示敬意和告別。“可以看出,在唐代,驛館被高墻包圍著,入口是門樓。有驛站的房子,郵遞員的房子,信使的大廳,廚房,馬廄和倉庫。建築外觀宏偉,內部裝飾精美;整個驛道綠樹成蔭,景觀不錯。
唐代有門樓、驛站、廳堂、回廊、門廊和柵欄。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郵政大樓。驛站驛站的作用是什麽?在後世的驛館中,大多數建築是鼓樓和寶塔,而在唐代,驛館可能被用作住宿的地方。比如元稹在《使東川江樓月》中寫道:“嘉陵江畔驛館中,樓前江面空。月色滿床滿地,河聲如鼓。”同樣在《嘉陵帖》中,陶勇的《留在嘉陵帖》寫道:“今宵難夢刀州,月色江河壹樓。”郵局也可能是壹個宴會場所。例如,李群玉在《廣江驛站送別》壹詩中提到:“不想賞秋,就醉西樓”。然而,在大多數詩歌的描述中,驛站建築大多成為登高望遠和思念家鄉的好地方。如“淚流盡,鄉野百圍”(劉長卿《去松江驛舍看故鄉》)“流雲溶水長,故鄉千裏。”《關山寂寞驛樓三宵淚滿》(朝鮮驛樓)和《明朝是南國荒路,樓上望舊俗》(李德裕《盤陀嶺驛樓》)等詩句不僅生動地描述了唐代文人為名利所累的復雜心態,也說明了驛樓在周圍環境中的高聳形態。根據壹些詩歌中的“朱樓”和“池欄”字樣,似乎郵政大樓的墻壁和欄桿應該是紅色的。壹個驛站可能不止壹個驛站,詩歌中的“南樓”“西樓”等詞可以證實這壹點。此外,驛站也可能是門衛室。在關城新驛站中有明確說明,修建的門樓可以讓客人在來的時候感受到主人的歡迎,其他時候可以登高望遠以示告別。
程頤用於日常事務管理、通訊聯絡、物資轉運和接待賓客的大廳以及賓客和使者停留休息的大廳是驛館的主要建築。作為辦公室和客人停留的地方,大廳是非常講究的。陳紅在《廬州飯堂》中寫道:“鳳賓堂,鄂錢璇。憤怒憤怒憤怒憤怒。洞深檐翹。臺階之間的住宿,客人之間的住宿。列中有樂師,屏中有官吏,左右各有睡覺、吃飯、更衣的地方。”瀘州飯堂的大廳飛檐高聳,鬥拱重疊,室內空間寬敞,顯示了其高規格和宏偉的氣勢。關於華亭新驛,崔在《華亭新驛碑吟集》中這樣描述它:“它寬廣而輝煌,但它優雅而深刻,在其房間中脫穎而出。”杜甫在唐興縣縣衙看到,縣衙“巍峨遼闊,越傳越盛。穿過橫梁直走,妳會掉下去的。優素列,安若泰山”(唐興縣招待所)。壹個縣級招待所尚且如此,更別提所謂的“天下第壹驛站”了。寶成驛站位於川陜通道的重要地段,控制著我們兩位使節的辦公室,每年來往的客人和使節不下數百人。“正因為如此,我尊重我的職位以顯示我的偉大,而蓋當時認為它是強大的”(的書贊美城墻的帖子)。
處於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朝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驛館的功能之壹是官員招待所,接待來往的官員,因此驛館內各種設施的使用是分等級的。例如,作為住宅大廳,有上層大廳和單獨大廳的區別。根據唐卷61“大使客棧”中的記錄,當相同級別的官員在同壹郵局會面時,郵局的安排如下:“大使到達亭子時,他已經離開了上層大廳,如果有中間特使,他將稍後到達,即他將離開大廳;如果有中國大使先去上廳,大使就不去上廳。”這就是“魯國有甲方乙方”的意思。有的驛館,不僅要根據住所的位置進行功能布局,還要根據地理氣候設置適合不同時段、氣候的房間,如柳州的洞庭,“是取館的北向空間,右辟為夕室。”以流傳下來的東裕為例,將其作為法庭房間。在北方,它被視為背陰的房間,房子被視為北嶺下的陽光房。在中間做壹個亭子,把它當成中間的房間。庭室住夕,夕室住晨,中室住晝,陰室違暖風,陽室違惆悵風”(柳宗元《柳州洞庭》)。
為了取悅和奉承來來往往的官員,許多郵局都有亭子,或者他們在四季時建造了風景優美的內部景觀。例如,為迎接江淮牧童和三臺郎禮,廬州飯堂不僅對堂內建築進行了翻新重建,還“引其下淤泥溝之水,因古岸而植竹林,是壹處風月之地”(陳洪《廬州飯堂記》);在福州南城縣迎賓館有壹個新的展館,各種規模的客人和朋友可以在這裏“訪問斯裏蘭卡”,並為他們提供葡萄酒。竹風生於樓,綠野青山為屏障。三主之後,可寄千裏目,表壯誌。這也是壹個贏得會議的好地方”(獨孤與福州南城縣招待所的新亭)。
寶城驛站被稱為“天下第壹驛站”,這裏有沼澤、船只、飛鶴和打魚。池塘可以容納船只,這表明了池塘的大小及其遊泳花園的大小。關於贊美城驛的優美環境,楊時珍在《贊美城驛池塘的月亮》中寫道:“長夜始秋,圓景美。朱蓓陽光明媚,西山令人心曠神怡。鶴飛聞露,魚戲增浪。千裏歸鄉望林,涼風換綠蘿。”元稹也在《贊城帖》中寫道:“顏欽修此帖,亦增帖前池。種了幾千棵竹子,種了幾千棵梨。”行萬裏路的旅人到達驛站後,可以在驛站的樹蔭和水中休息,洗去灰塵後有壹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為了保證功能的正常運轉,郵局必須配備壹定的輔助設施,如廚房、倉庫、馬廄等。關成義的廚房位於建築之間,馬廄位於建築之外。糧倉高而敞,倉庫深而密。柴火放在向陽處,草料堆在幹燥處,可謂井然有序。瀘州飯堂“馬房宏偉,中間開為南門,可容納旗馬”。瑪依依還有壹座佛寺。見羅隱《馬伊坡》詩:“佛前草青,貴夫人俯視骨。”
以上的描述證實了明代顧的壹句話:“如果妳害怕成為舊唐的統治者,妳的基本地址將全部公開”【4】。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郵局都如此宏偉和豪華,許多偏遠道路上的郵局的配置也相對簡單(圖2)。如“孤帖重重阻,雲根蓋柴扉”(杜牧《出留高峰帖,卻寄李勸》),詩中“孤帖”的門就是柴門。又比如“廢寺為縣驛站,松柏不煙”(王建《廢寺》),廢寺為驛站,也好不到哪裏去。
作為國家的血脈和臉面,唐代的職官制度在政治繁榮、經濟繁榮時期高效運轉,發揮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如“今各郡縣皆有驛站,聞開元,天下富庶,名曰黎平,千裏落後者不裹食,長子長孫不知兵”(孫橋書贊城驛墻);然而,在政權薄弱和腐敗官員管理的時期,郵政郵局必然會被遺棄,弊端眾多,郵局的建設遭到破壞。中晚唐國力的衰弱,加上驛道的變遷,已經使寶成驛站破敗不堪。“如果妳看它的沼澤,它將是膚淺的,而如果妳看它的船,它將被丟失和粘合,法庭將被破壞,大廳將非常殘疾,這將使它成為壹個所謂的華麗的人”(孫橋的書贊美城市海報墻)。薛能看著褒城驛站的淒涼景象,感慨道:“池堂通秦檻,舊聞好賞此延。涼亭還在,沒有力量賣船。漁民們迎風而坐,面朝小島,雨水滋潤著牛群吃草。淅川李因是分批修復的,以免他返回時發現水和幹涸”(薛能的《題贊城帖池》)。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郵局”的寶成所有郵局都落得如此下場,更不用說其他郵局了。綜上所述,驛館作為官方建築,與民宅性質不同;由於它具有官方招待所的功能,因此驛館的布局與官方辦公室的布局不同。那麽,壹座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典型唐代驛道是如何布局的呢?根據詩歌和文獻的分析,本文認為唐代典型驛站的布局應該與大官宅邸的布局相似。在唐朝,大房子壹般分為外屋和內屋。外屋是男主人的活動場所,而內屋是妻子們的活動場所。外屋的主要建築是大廳,內屋的主要建築是臥室。門廳和臥室以畫廊風格布置,形成壹個大庭院【5】。敦煌壁畫反映了壹些唐代宅邸的布局(圖3)。
驛館也分為前院和後院。前院的主體建築是壹個大廳,大廳的前面是前院的入口,左右兩側是兩廂房。前院是接待、交流、交通等事務的場所;後院是客人住宿的地方,其主要建築是上層大廳,周圍是其他大廳。庭院也是畫廊式的布局,如唐興郡招待所,這是壹個容納行人的走廊,也是壹個正廳,系統很差。直向左和向東,關閉和培養竹子和華麗的樹木。往南走右步,廊也有跡,風雨中亦可行”(杜甫《唐行郡客舍》),可見廊環繞整個客舍,風雨中亦可行。
劉禹錫在《管城新帖》中提到:“主官有第壹位,仆從有地區。”從這可以看出,程頤有自己獨立的豪宅,與郵遞員的住所分開。程頤是壹個卑微的小官員,他在唐朝系統中的第壹個位置非常卑微。壹個相當規模的驛館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其住所要有壹定的面積;同時,考慮到驛使可能隨時經過,驛使住所的庭院布置在大門附近;考慮到馬匹來往頻繁,馬廄布置在大門旁邊;考慮到倉庫方便轉運物資使用,不宜深入驛館太遠,倉庫布置在馬廄旁邊;考慮到廚房和糧食倉庫應該靠近客人的宴會場所,這個庭院被安排在後院旁邊,這也符合《關城新帖》中提到的“內外馬廄,高倉是壹個倉庫”。
為了美化郵局的景觀,並為旅行者提供涼爽的環境,郵局有壹個植樹的花園。遊園位於後院的後面和側面,方便客人欣賞。在後院和花園之間,有壹座供客人登臨和眺望的驛站建築。整個驛道四周築有夯土圍墻,前院入口處開有壹扇門(圖4)。
【註意並發布】
①資料來源:李連祥。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②資料來源:王琦。三才協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資料來源: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參考文獻]
【1】辭海。上海:上海詞典出版社,1990.1287。
【2】劉廣生、趙美莊。中國古代郵局史(修訂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
【3】李連祥等。中國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438+06。
【4】顧。日之路圖書館【M】。Xi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60。
5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43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