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石橋鋪為川陜古道必經之驛道,山清水秀,路人如潮,是當時綿州最大的集鎮之壹,各類商販雲集,各種美食遍布各街巷,其中最名的就是酸辣粉,來來往往的各地客商必食之小吃,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
酸辣粉源於四川民間,取食材至當地手工制作的紅薯粉,味以突出酸辣為主而得名,後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和調制而正式走上街頭,成為重慶的壹種特色小吃。
說起酸辣粉的來歷,廣泛流傳著這樣的典故。四川、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當時是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三人結義後, 桃園的主人專門為他們做的飯菜,選了當時比較為人喜歡的紅苕粉做主料,寓意這三人的友情像這粉條壹樣綿長,又加了壹種特辣的小尖椒,和老壇酸菜以及紅糖與黃蓮在裏面,劉備的意思是要讓三人明白酸甜苦辣都不怕,四川酸辣粉、重慶酸辣粉由此演變而來。後人因為其味酸辣入味,漸漸就改成了酸辣粉了。重慶酸辣粉特點是“麻、辣、鮮、香、酸且油而不膩”。
從古綿陽城出來南行,首先就到達石橋鋪,再經過皂角鋪、新鋪、金山鋪、大井鋪等壹路南下,直達成都。70多歲的劉老漢告訴記者,以前的石橋鋪街道就在兩座牌坊之間,古老的官馬大道就從牌坊中間穿過,修建川陜公路後,古蜀道才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這條街道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有兩座牌坊立在風雨之中。不過對於石橋鋪村民來說,古道仍然是他們到綿陽城趕集的重要道路。 現在,位於石橋鋪的兩座牌坊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風化,石坊表層用手輕輕壹碰就會掉落壹大塊下來,有些地方的字跡已被雨水沖刷掉了,各種花紋也開始脫落,其中百歲坊的雕刻中“武官”的頭部和石獅的頭部、腿部已經沒了影蹤。牌坊的周圍雜草叢生,堆滿了各種雜物,亂刻亂畫的痕跡隨處可見。村裏的老人擔憂,牌坊周圍的地已被開發商買去,不知道新的開發項目會不會和文物保護產生矛盾?這裏的原住村民目前已全部搬遷至石橋鋪新村居民點,唯有這石牌坊在此田野小路任憑風吹雨打和人為毀損,讓人十分心疼。他們不希望在有生之年看著古老的文物遭受滅頂之災,因此迫切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想辦法采取壹些保護措施,為後人留下這筆精神文明的財富。村裏人說:要是能夠把水觀音寺和兩牌坊作為古文物群,打造成壹個旅遊景區,這樣就能把文物很好地保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