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句“青春沒有回頭路可走,各自的江湖,各自珍重。”道盡無奈和苦衷。因為涉及到編輯部的離職賠償,想必這內部壹定是出問題了,至於什麽內幕,不得而知。
我看到這個消息不禁嘆息,我的青春小鳥壹去不回來,再愛的雜誌也買不到了。
嗯,那感覺就像妳平日裏經常去吃的早餐店突然有壹天結業了,心裏空落落的,不知該去哪才能吃到這麽對味的早餐。
很多網友都表示很難接受這個現實,紛紛憶起那時年少流連於各個報刊亭,手捧雜誌的日子,還在評論裏曬出自己這麽多年來買的雜誌,搬多少次家都舍不得賣。
從1999年到2016年,剛好15年,這15年對於紙媒行業來說,不算嫩得能掐出水來,也不算老態龍鐘,而對於首批即將老去的90後來說,恰巧是整個青春裏最美好最詩意的時光。
從3.5塊到8塊,每個月能從錢包裏掏出壹頓飯錢來買壹本雜誌,確實是真愛。
可惜我們這波人已經踏入社會,每天對付著生活和工作,每天看著手機裏的各類新聞,入眼的全是碎片式閱讀,已經沒有閑心好好翻看壹本雜誌了。
盡管現在可以掏出很多個8塊錢,但卻不復從前細嚼壹篇篇文章時的心情。
是老了嗎?只是壹個時代過去了而已,就像《康熙來了》的停播,多少人嘆息再也找不到這麽好下飯的娛樂節目了。不管哪個行業都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像壹個個巨浪,前仆後繼。
可我們就是那麽固執,那麽念舊。
那時候還沒有現在這樣依賴手機,覺得《女報時尚》簡直就是如廁的必備品,翻開壹頁隨便壹句就能把我擊倒在地。
大三那年,我在學校書店找《女報時尚》,結果沒找到,店員說店裏沒有賣這本雜誌,後來我在他們的意見薄上寫希望能有這本雜誌出售。
隔了壹個星期再去那家書店,架子上妥妥地擺放著色彩明亮艷麗的《女報時尚》,封面的模特散發著青春的活力與張揚。
舍友說何必那麽麻煩,直接在網上訂就好了,每月準時送到。
可我就是喜歡這樣“今天要特地去買壹本雜誌”的心情,或者是有時候經過書店,剛好看到出刊了,這種不期而遇更讓人驚喜。
我最期待的就是楊小果的卷首語,讀起來耐人尋味,她從不吝嗇與讀者分享編輯工作的累與樂,也喜歡把人性分析得很透徹,決絕後又是另壹種灑脫。
還有幽默的小BT,總喜歡做平常人不敢想的事,腦子裏總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每篇文章讀起來都暢快淋漓,畫風自成壹派,想必會是個恣意快活的女生。
美妝欄目也是實打實的較真,從平價到大牌,產品測評走心不摻水,記得那時候我剛上大學,身邊的同學都開始學著買化妝品打扮自己了,看了這個專欄後我才知道,原來有些美白面膜效果突出,其實是熒光劑在作祟,從那以後,我就沒買過有美白效果的化妝品。
還有壹個專門介紹新奇古怪產品的專欄,讓人腦洞大開,我在上面知道了原來這世上還有軟件能讓人放下手機,提高學習積極性,直至到現在,不管是手機內存不足,還是換了手機,這款軟件壹直都在。
還有很多作者和專欄我都喜歡,美食專欄寫的不僅是美食還有情懷,平星而論寫的是明星卻又很接地氣,讀經典寫的是古代人物卻生動有趣。
我也在這上面認識了很多寫手,或者說是作家,像壹直在路上的蔻蔻梁,曾經被拒稿的劉同,專門解答情感問題的艾葉草,如今自己創業的咪蒙...
這樣數著數著,突然發現我從未忘記,喜歡的那麽多。
以前還常常摘抄雜誌裏面的語句,現在拿出來翻看,還是想給編輯們鼓掌,文筆精煉,遊刃有余,句句戳心,雖說道理還是那個道理,不同的人寫出來,讀者就是感受不同,讀完之後醍醐灌頂。
編輯艾葉草在《最好的告別是不告而別》裏這樣說: 那些看雜誌的女生,我有時想,劇情給妳們安慰,妳們被故事感動,而生活是應當自己實實在在去過的,痛快享受斬釘截鐵告別,決絕才是告別最好的姿態。無論面對怎樣的關口,失戀、跳槽,抑或親人離去,經歷過才是人生另壹重大的課題。
這樣斬釘截鐵,公諸於世的告別,何嘗不是壹本雜誌保持本真,留給讀者的最好姿態呢?既然留不住,那就讓它定格在原地,最起碼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