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中川島
江心嶼俗稱江心島,位於溫州市區北部甌江中,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東西長、南北窄。在古代它是兩個小島。南朝宋初郡守謝靈運曾登上孤島寫道:“動蕩趨於絕對正確,孤島在中國是迷人的。”雲和太陽相互輝映,空氣和水清澈清新。到了唐代,島上逐漸建起了樊於期和寶塔。鹹通七年(866年),在西山東麓修建凈心寺。宋開寶二年(969年),在東山腳下建普濟寺,先後建西塔和東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趙構為躲避金兵南下,暫住普濟寺。它與鼓浪嶼、東門嶼、藍雨島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島”。
紹興七年(1137),和尚來姜欣雨設壇講經,引眾填中川,兩島連為壹體;餡的地方,建築壹座寺廟,名叫中川寺,俗稱江心殿。不久之後,高宗皇帝賜名龍翔興慶寺,被視為“皇家道場”。後來外國僧人也來禪宗朝拜,直到明清時期依然絡繹不絕。姜欣雨廟宇林立,亭臺樓閣,歷史遺跡豐富,古木蔥蘢,風景秀麗,有“甌江蓬萊”之稱。有500多首不同時代的詩人寫的詩。例如,唐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張子榮、韓愈、張等。,都有著名的詩歌和孤獨的島嶼。
寺廟中雙塔的鳥瞰圖
江心寺
現存的江心殿重建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占地面積約2870平方米,分為前、中、後三大殿。前殿為天王殿,東西長廊,兩端有鐘鼓樓。宋代仍有古鐘。中殿是最壯觀的童淵殿,供奉觀音菩薩,而江心殿是中國32個觀音道場之壹。殿內門檻與匾額相連,光彩奪目。鄭竹蓮為宋代王安石撰寫了壹部合書。後殿、三大殿、殿宇和對聯都是弘毅大師所寫。山門兩側各有壹副題寫的對聯:“雲海相向,海潮悠悠”(讀雲、、三;;晁、、常、常曉)。由書法家方傑侃用正楷改寫。寺廟周圍古樹參天,景色優美。1983被列為全國142家重點對外開放寺院之壹。
興慶寺
原名靜心園,又名西塔寺。當宋高宗駐紮在谷雨時,它被更名為興慶。它重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寺內兩側有琉璃泉,泉水清澈,為溫州三大名泉之壹。寺廟的墻上有壹顆橄欖。相傳為明萬歷十五年(1587)縣令魏所植,毀於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溫州博物館就建在這座寺廟裏,常年展出歷史文物。現改為溫州革命歷史紀念館。
宋文新郭公祠
位於江心殿東側。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在元兵押解途中脫險,留宿中川寺,寫下《北歸中川寺》壹詩。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為紀念民族英雄逝世200周年,城內修建此廟。廟內原有的文天祥石像和名人詩詞碑文後來被毀,只剩下宋文新的尊主碑文。1981年修繕,回廊上鑲嵌著《義歌》和後人題跋詩20首,並有對聯曰:孤島自中川,水死國恨難滅;詞崇拜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英國之風仍在憤怒地咆哮。
東西塔
東塔建於唐憲通十年(869年)。它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毀於火災。南宋紹興十年(1141)重建。元鄭智、明萬歷、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座直徑8米多,6面7層,四面青磚。過去,外圍有平座、欄桿和屋檐,有壹部扶梯直達塔頂,可以俯瞰滔滔甌江,欣賞鹿城全景。清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臺條約》簽訂,溫州成為商埠。英國駐溫州領事館於65438年至0894年建於東塔山腳下,並於次年竣工。英國以安全工作需要為借口,強迫溫州地方當局拆除東塔內外的飛檐和走廊,使這座空心塔沒有屋頂。塔頂自然生長著壹棵樹齡超過100年的榕樹。這是壹個奇跡,它是無土的,它的根掛在塔裏,壹年四季常綠。如今,這座塔依然雄偉壯觀,像壹座飽經風霜和滄桑的歷史豐碑屹立在東峰之巔。
西塔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始建於唐憲通十年(869年),明、清兩代多次修繕。塔高32米,基徑7米,六面七層,中空,是壹座亭式青磚仿木建築。遠遠望去,碧水藍天綠身的西峰山抱磚紅塔,塔剎直插雲端,蔚為壯觀。不遠處,河風吹動著42檐的銅風鈴,周圍樹枝上的鳥兒在鳴囀,使交響樂變得有趣。塔的每層都有小龕,內建石像,造型精美,神態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塔周圍有青石長椅,所有的樹木稀疏,安靜而安靜,令人深思。由於鐵塔傾斜,在1982進行了大修。這座寶塔仍然保持著宋代的風格。
東西兩峰的懸崖絕壁美不勝收,自然天成,樹木蔥蘢,青山蔥蘢。它們以東西方的千年古塔命名。爬上陡峭的石階,登上山頂觀賞塔身。每座塔旁有兩塊青石板和壹座古亭。此時,參觀者談論過去和現在,他們的思想是激烈的。矗立在孤島上的東西雙塔遙相呼應,生動地勾勒出江心嶼的美麗輪廓,成為溫州的象征。1981年,東西雙塔被列為溫州市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97東西雙塔被國際航海組織列為世界100個歷史遺跡燈塔之壹。國際航標協會正式將其申報為世界航標遺產。
【編輯本段】明樓水格
浩然樓位於文心國公祠東側,始建於明萬歷八年(1580)。該建築為木質結構,三開間,重檐歇山頂,造型獨特。這座建築的名字取自文天祥的《宋正琦》中“誠信”壹詞的含義。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唐代詩人孟浩然遊覽姜欣雨,改名孟樓。光緒元年(1875)重修時,仍更名為浩然樓。當妳爬上這座建築時,妳可以看到甌江上來來往往的巨大船只和小帆船,以及市區的房屋,海壇和蒼翠的山脈。
成仙閣原名水鹿閣,始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明萬歷十年(1591)重建時,更名為承賢閣,為三層木結構建築。
【編輯本段】園亭裏的大象巖
江新公園位於江心嶼西側,建於1974年,於1990年基本建成。公園由小飛鴻景區和歡樂城組成。小飛鴻景區湖面0.4余公頃,臨湖而建亭、臺、廊、榭。肖飛虹橋橫跨湖面,夏天有荷花,秋天有桂子,四季都有香味。歡樂城由私人集資建造,占地65,438+0.26公頃,設有遊艇和電子遊戲等娛樂設施。
盆景園占地0.42公頃,中小型盆景風格各異,古拙風雅;還打造了北雁蕩山赫章峰和觀音洞的微型微型大型盆景。
在島的東頭,仍有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的英國駐溫州領事館舊址。
江新西苑位於溫州江心嶼西段,西接東甌大橋,占地587畝。江新西園延續了江心嶼“詩之島”的內涵,將自然景觀與現代人文娛樂相融合。自西向東將設置健康身心、市井風情、田園風光、秋雨四大旅遊景點,分為水世界、峽谷漂流、兒童樂園、露天劇場、漁家樂、風情街、酒店、別墅、竹村、遊船、茶室、海鮮樓、酒吧。是集娛樂、美食、休閑、度假為壹體的旅遊聖地。
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1956 7月1日建於姜欣雨普濟祥源舊址上。占地面積1873平方米。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其擴建為“兩碑壹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兩座紀念碑:壹座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其中壹座紀念碑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由書法家舒同題寫。
象鼻巖和獅子巖象鼻巖因其在魚洞河中的白色石頭顏色和大象般的鼻子而得名。獅子山在西江邊,因為石頭是翠綠色的,就像壹頭獅子盤踞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