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病從口入。很多疾病的發生都離不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比如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痛風、腫瘤等等,都與?吃的不對?相關。我們要想健康,就要調和五味,否則,五味不和,容易導致疾病。本文以飲食不節會傷損心臟的現代研究為例,來討論飲食與健康的關系。?
壹、五味調和則養人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壹頓不吃餓得慌?。人活著,就要吃飯。吃飯的目的在於獲得氣血,用充足的氣血以調養五臟。氣血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五味各與五臟相關。?
其中,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五味調和,則五臟得養。《內經》明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比如,適當吃點鹹味,鹹味有鹹味能養腎,能使腎精正常發揮作用,則筋骨強勁,體力充足;適當吃點苦味,苦能燥,能堅,能瀉(瀉下、瀉火、泄氣、降氣),有益於臟腑的平衡。其他五味亦如此。五味不過度,則能養五臟,有益於健康。?
二、五味過度則傷人?
若五味過度,則傷五臟。《內經》明言:?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比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若吃的過甜,會感覺脘腹阻滯,或有膩而不暢的感覺,因為甘入脾,過甘則傷脾,導致脾不能運化;再如,若吃的過辣,容易胃中有火,甚至生痘痘,導致咽喉腫痛。其他五味亦如此。由此說,五味不可過度,過度則傷五臟。?
《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這個?爽?,即敗壞的意思。五味過極,總是吃膏粱厚味,就容易敗壞胃口。我的理解是,五味養人,但若過度享受美食,不但傷損五臟,更傷心神,導致相火上浮,欲望增強。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為什麽呢?因為蘿蔔白菜不但養脾胃,促氣化,生氣血,還能安和心神,令人心神恬淡而少欲,自然能保身與心的平安。?
三、不健康飲食傷損心臟?
2020年10月,來自中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在歐洲心臟病學會期刊《歐洲心臟雜誌?醫療質量和臨床療效》上的壹項新研究發現,不健康的飲食同樣讓心臟很?受傷?。研究人員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數據,對1990-2017年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冠心病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可歸因的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確定了11個導致2017年全球冠心病死亡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其中,不健康飲食是導致冠心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高收縮壓、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空腹血糖、吸煙、高體重指數、空氣汙染、低體力活動、腎功能受損、鉛暴露和飲酒。?
從生活中來看,鹹味傷腎,亦傷心。過鹹則會導致?心氣抑?;過甘亦傷心,會導致?心氣喘滿?。如何理解呢??
鹹入腎而屬水,鹹味太過首先傷其本臟之氣。心屬火,水陰過盛則水旺克火,導致心火不足,心陽不振,心氣自然被抑,出現短氣而喘的癥狀。?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壹方面,甘味入脾,過甘則傷脾,導致脾失健運,痰濁水飲內停,痰濁水飲為陰邪,滯塞於胸,影響心陽宣散,導致心氣喘滿;另壹方面,這個?甘?,《太素》作?苦?。苦入心,苦味太過首先傷損本臟心氣,心火不足故而心氣喘滿。?四、如何調節飲食有益於心臟??
研究人員還估計了通過消除不同風險因素,可以減少的冠心病死亡人數比例。假設其他所有風險因素保持不變,如果采用更健康的飲食,全球69.2%的冠心病死亡是可以預防的。?
按如上分析,養心的更健康飲食,其五味應該是少鹹、少甘、少苦的。簡單來說,就是清淡飲食養心。為什麽呢?壹方面,少鹹則心腎皆足,少甘則脾旺,少苦則養心。另壹方面,清淡飲食讓相火歸位,君火以明,心神安和,欲望減少,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脈的功能自然歸於平衡。?
冠心病的發病及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預防。應主動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煙戒酒,保持健康體重,以盡可能降低冠心病發病和死亡風險。?
在飲食方面,研究人員指出,應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鹽和糖的攝入,同時增加魚、水果、蔬菜、堅果和全谷物的攝入。?
從中醫來分析,其實就是?謹和五味?,使五味皆得平衡,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氣以精?,若能?謹道如法?,必然可以?長有天命?。我的體會是,平時最好盡量清淡飲食,可以養五臟之氣,自然氣血充足,五臟和調,營衛各司其職,腠理致密,不受外邪。這樣的話,不但能獲得健康,而且還能讓人心靜而安,從而更快樂,更幸福。(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