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2、劍門關隘口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墻式礫巖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壹關隘。
3、劍門關是劍門關風景區的標誌性景點,1982年以此為核心景點設立劍門蜀道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劍門關的歷史劍門關是位於中國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的壹座古代關隘。
歷史
三國時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兩山峽谷間是天然關隘,於是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諸葛亮死後,姜維在此率兵抵抗鐘會十萬魏軍,直至蜀漢降魏。
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壹詩描述劍門關:“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現代
劍門關關樓於20世紀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災焚毀後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毀壞後,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現在所看到的劍門關樓。
劍門關的簡介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寫到“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裏的劍閣指的就是位於四川廣元的劍門關,劍門關集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於壹體,是中國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於此地鑿石架空造飛梁閣道,又於大劍山峭壁兩崖相峙處置劍閣,這裏就成為了著名的軍事要隘。隋朝以後,陜甘入蜀逐漸改道,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逐漸被廢,“劍閣”也成為了劍門關的別稱。民國二年,劍州改為劍閣縣,劍閣從此也就專指縣名。
劍門關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紅四方面軍經過激戰,壹舉攻克川北軍事要塞劍門關,劍門關也成為了著名的紅色文化要地。
劍門關在哪裏 劍門關簡介1、劍門關鎮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劍閣縣北部,東與張王鎮、高觀鎮接壤,南、西與漢陽鎮相連,北與下寺鎮、昭化區毗鄰,幅員面積132.4平方公裏,轄2個社區、14個行政村,截至2013年總人口17248人。
2、蜀漢時稱劍閣,隋唐時始稱劍門關,置大劍鎮,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置劍門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縣。清代已有劍門驛、劍義保、安仁鄉等建置,民國時設劍門鄉,1985年撤鄉設鎮,1992年更名劍門關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