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十六國,為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
北魏、北周,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發,寧夏始稱“塞北江南”。唐朝,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北宋,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占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元朝,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陜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準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寧夏美食以西北面食為主,清真特色居多。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布於區內各地。
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肴不能不嘗。回族傳統不近煙酒,所以較為傳統的清真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該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
擴展資料:
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陜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截至2018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有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百度百科-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