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距離東臺市中心16公裏。過去水路發達的時候,邦盤江沿岸以及支流和港口的人基本上都去東臺市買東西。村裏的村民習慣說去東臺市叫“上街”,這可能是根深蒂固的鄉愁和歷史原因。畢竟,這裏是東臺曾經的歸屬之地,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家裏的重大活動壹般都是“血拼”。
當時有壹艘去東臺的船,在興化和東臺之間。村子後面的輪船碼頭,如果妳想“上街”去興化,妳必須在輪船碼頭等候。說得好聽壹點,輪船碼頭沒有磚可以蓋,也沒有瓦可以擋雨。那是河岸的高深水區,可以停靠船只,有許多白色的道路和建築,它們記住了無數代人的痕跡。但當我上船時,我得到了壹張紙質船票,上面寫著蒲塘-興化和蒲塘-東臺。汽笛長鳴,催促人們出行。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輪船輪渡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旁邊的輪渡碼頭曾壹度繁榮,歡迎送往大江南北的客人。很多新聞、生活用品、食物和菜肴都是從“上街”和去興化帶回來的。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興化東南部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到東臺的固定船只,船只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船舶和船只都為城鄉經濟的繁榮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記得當時坐船去街上,早上7-8點上船,9點半左右到達東臺輪船碼頭。人們各奔東西。因為時間很緊,他們不得不在下午三點半左右返回,而船不等人。成年人通常在家很忙,所以他們去街上買菜。在那裏我們稱之為“烹飪”,他們根據廚師開的菜單購買壹切。事實上,那裏的廚師通常是農民,他們沒有受過培訓,所以他們“骨子裏很有技巧”,可以烹飪出很好的菜肴。三五個人互幫互助,二三十桌的飯局對他們來說就是小菜壹碟。食材新鮮精致,做出來的菜讓人驚艷。如果有外國人來訪,幾乎沒有人會不豎起大拇指,與現在的酒店家宴相比,簡直是壹個天上壹個地下。現在生活條件在發展,大部分都去餐館。傳統家庭仍然堅持“上街”或在最近的鄉鎮市場買菜,並邀請“廚師”在家做飯宴請。
有壹年冬天,臨近春節,我和父親乘船“上街”。壹大早就守候在碼頭上,等待小船的到來。寒風呼嘯中,護船人來了。幫船人的老板穿著皮衣,只有兩只眼睛裹在毛巾裏,嘴裏含著霧說:“小心,小心船滑了。”防風皮衣感覺效果不大,但我還是看到她時不時地發抖。握著竹竿的手,似乎因為寒冷而無法伸展,催促我們迅速下艙。
在槳船上轟鳴,在貽貝河中航行。河水卷起層層波浪,順著船身,咆哮著沖向河岸,而河岸保持沈默,任由海浪向前沖刷。兩岸光禿禿的樹枝已經失去了綠色,它們挺立不屈,面對嚴寒輕輕搖曳。沈悶的船艙裏不時傳來壹些笑聲。我裹好衣服,靠在駕駛座上。雙吊漿機的東風柴油機冒著熱氣隨風起舞,船後的水歡快地飛濺翻滾而去,遠處的水和天空越來越遠...
船很快到達東臺市,江面頓時熱鬧起來。各種飛機和船只穿梭而過,如船只牽引隊,漁船,運輸和重載。用雨棚打開,劃船,劃船和劃船。他們都是沖著這條街來的。
把船扶到船碼頭,帶上錨繩,並幫船主喊:“我們趕快把所有的東西和用品都買好,下午4點準時離開船碼頭。不要錯過時間,時間不等人。”這時,輪船碼頭就像壹個季節性蔬菜批發市場。小販和種植者壹大早就在船碼頭上排隊等候船只——幫助來自各行各業的客人購買食物。人們人頭攢動,各種叫賣聲和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約定好的蔬菜源源不斷地從各個鄉鎮裝上船來。有些人壹個接壹個地離開,有些人不得不去市場才能到達他們需要的地方。
我和父親壹起出了輪船碼頭,去了東臺街。我覺得“上街”不壹樣。到處都是人,每個人都覺得很忙。也許這是東臺靠近海邊的原因。我感覺空氣中彌漫著人們所說的“海藻味”,海鮮味道很濃。
父親帶我去了壹家面館,說這裏的魚面湯是東臺壹絕。試試這條街的特色。在吃早餐的時候,天氣寒冷,許多人進來暖和壹下,吃碗魚湯面。我們終於找到了壹個地方坐下來,不壹會兒,兩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魚湯面出現在我的眼前。面條潔白光滑,湯濃汁白,蒜香浮動,清爽可口。當筷子輕輕壹挑,面條就會散發出大蒜和魚的香味,它們壹起在入口時留香,留下無盡的回味。魚面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良好的養生功能。我喝了壹口面湯,真香,魚香在心頭。傳說從皇宮出來的廚師精心挑選原材料,如野生鯽魚、鱔魚骨、豬骨等。,並通過層層過程過濾出肉湯,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活性鈣和多種氨基酸的特點。還能潤脾健胃、補虛治腸。人們常說,吃壹碗魚面湯比長壽更好。我壹邊吃壹邊享受,吃完後就拿碗往嘴裏倒。當我想到魚面湯時,我真的回答了街道和村莊裏的那句老話:“吃壹碗思考三年。”我心想,這條街真的很值。
我跟著父親四處做事,在北關橋,海道橋,石壁驛店都留下了我。琳瑯滿目的商品,鋪天蓋地的人群,來來往往的汽車,古色古香的三輪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最開心的是爸爸給我買了壹雙白色的運動膠鞋,那時候很流行很時尚。我們也稱之為跑鞋和運動鞋。我很高興把它拿在手裏,壹路上緊緊地握著它。壹路上,父親總是催我快點。不要對“四處看看”(方言中的意思)感到好奇。幸運的是,我天生喜歡記憶。我每拐壹個彎都會註意周圍的環境,不會跟爸爸走丟。當我有機會的時候,我總是會看看街上那些奇怪的東西。
眼看該吃飯了,父親說難得到街上來點東臺特色菜吃點飯。我來到壹個像大排檔壹樣的地方,裏裏外外都擠滿了人。店主熱情地招呼著來來往往的客人,我們也在招呼聲中走進去坐下。父親點了壹菜壹湯,滿滿的海鮮香味,在店外分發。過了壹會兒,“天上第壹鮮”的鐵蛤上來了。撒上幾片蔥和姜,蚌殼晶瑩透亮,肉質鮮美。我忍不住放了壹顆在嘴裏,清新爽滑,充滿了清新的香味,回味無窮。文蛤是東臺海灘的特產。它的外殼由兩個扇形硬殼組成,圖案鮮艷明亮。蚌殼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無機鹽。這是壹道地道的美食。
不壹會兒,壹盤帶著大鏟子的蘿蔔絲端了過來,聞起來很香。白蘿蔔絲上的小鏟子加了壹些白胡椒和大蒜,湯又白又清。父親用勺子輕輕壓了壓,攪拌了兩下,說可以喝了。我喝了壹口,親愛的,特別新鮮和原始的湯比家裏有事做的人煮的蘿蔔湯好喝多了。難怪人們想“上街”並早早嘗試。味道真的不壹樣。
父親買了壹些東臺幹茶,做了壹些東臺醬油,壹路上還買了壹些年貨和年畫。我們已經滿載而歸,我們很少“上街”。這壹次,我終於看到了“市場”,其中許多是農村地區所沒有的。
雖然我上街已經這麽多年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件事。那個淳樸的民俗,那個年代,許多無法割舍的情懷。我的記憶都在街上。時代變了,現在再也不會體現“上街”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