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龍虎鳳大燴的歷史溯源

龍虎鳳大燴的歷史溯源

廣東人愛吃蛇,據考證已有二千多年吃蛇的歷史了。早在漢朝劉安就在《淮南人》中寫道;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唐朝韓愈被貶潮州時,寫了首《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對潮州人食蛇、蛙等野味異物,感到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率,毛骨悚然。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南人食蛇記載,同時介紹食蛇有祛風活血、除寒去濕的食療功效。到了清末民初廣東人食蛇已形成食俗。

廣州的蛇餐館每天要宰殺數百條蛇招待食客,蛇菜已發展到有30多種,燴、炒、炆樣樣齊全。著名的有龍虎鬥、三蛇羹、龍鳳宴 、燒鳳肝蛇片 、五彩炒蛇絲等,其特點是:鮮美可口、強壯身體,有祛風活血、去濕和滋陰的功效。

其中龍虎鬥早已聞名天下,它是用眼鏡蛇、金環蛇和眼鏡王蛇(俗稱三蛇,廣東人叫飯鏟頭、金腳帶和過山風),配以貓肉、雞絲、水發魚肚、冬菇、木耳、檸檬葉絲、白菊花、薄脆等精心燴制而成的。制作時先將蛇加水煮熟,撈出拆取蛇肉,將貓肉加清水,用姜汁、白酒、蔥煮熟取出拆肉;再將拆出的蛇肉,貓肉撕成細絲,用姜、蔥、精鹽、紹酒煨好;雞絲用蛋清、幹澱粉少許拌勻,在四五成熱的鍋內快炒取出;把蛇肉、貓肉、雞絲、魚肚、冬菇、木耳、陳皮放入炒鍋,加雞湯、蛇湯、紹酒、精鹽燒滾後,小火稍燴後用旺火燒開,用濕澱粉少許勾薄芡,加熟豬油、麻油各少許,出鍋倒入大湯鍋上桌;白菊花、檸檬葉絲和薄脆分別裝成兩碟隨菜上桌。

滿族名菜“龍虎鬥”由來

這道菜的由來還有壹個故事呢。清朝同治年間,廣東的美食家江孔殷,在每年的生日時都要親自下廚做壹道新菜,請親友品嘗以顯示他的烹調技藝。到他七十大壽的時候,已做盡所有菜式,為求壹道新菜式他絞盡腦汁。這天他突然聽到壹陣貓叫,循聲望去,壹只貓與籠子裏的蛇打架,貓和蛇擺出壹副決鬥的架勢。江孔殷靈光壹閃,想到何不就用蛇和貓做壹道菜,於是他大展廚藝做成壹道具有特色的新菜式,親友們對這道菜大加贊賞,因為是用貓和蛇做的所以叫龍虎鬥。隨後這道菜便流傳開來。

後來蛇餐館在做龍虎鬥時還配上菊花,使人們在品嘗蛇饌時還能嘗到菊花的清香,既美味又滋補。廣東人除了吃大蟒蛇、水律蛇壹類的菜蛇之外,更喜歡食毒蛇,將蛇肉與燕窩、熊掌、豹貍、穿山 甲等山珍海味配合,做出千變萬化的蛇菜蛇宴。

傳說這道菜的創始人是清朝同治年間的江孔殷。他在北京做官,曾品嘗過各種名菜佳肴,對烹飪頗有研究。當江孔殷七十誕辰將要來臨之際,親朋好友紛紛請他在大壽這天拿出壹道誰都沒吃過的新菜,他因此反復琢磨。壹天他正閉目養神,忽然聽到老貓在不停地叫喚,他睜開眼看見老貓正朝籠裏的壹條蛇張牙舞爪,籠中的蛇也昂首吐舌,似要向貓撲去。江孔殷靈機壹動,便想出了用蛇和貓制成的菜肴,蛇為龍,貓為虎,因二者相遇必鬥,故名曰“龍虎鬥”。待過生日時,他就把“龍虎鬥”這道新菜奉獻給諸親友。親友們品嘗後,都覺得不錯,但感到貓肉鮮味還不足,建議再加雞***煮,其味更佳。江孔殷根據大家建議在此菜中又加了雞,這樣就壹舉成名。後來此菜雖然改稱為“龍虎鳳燴”,但人們仍習慣稱它為“龍虎鬥”。

“龍虎鬥”配料多樣,肉嫩香滑,味鮮特異,營養豐富,秋冬食之最宜。

燴蛇羹,為粵菜“三絕”之壹,俗稱“龍虎鬥”,是用眼鏡蛇、金環蛇等配以老貓和小母雞精心燴制而成的佳肴,因蛇似龍,貓類虎,雞肖鳳,故又名“龍虎鳳大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