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遊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 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牲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 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
美味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達斡爾蒙古考》中載道:“餐品至尊,未有過於烏查(即烤全揚)者”。烤全羊蒙語稱“昭木”。據史料記載,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壹道宮廷名菜,也是元朝宮廷禦宴“詐馬宴”中不可或缺的壹道美食。蒙古族這種傳統而古老的風俗,至今還保留著,以前只供蒙古貴族享用,壹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現如今,烤全羊已成為內蒙古草原飲食文化中壹枚璀璨絢爛的明珠。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烤全羊的方法也隨之演變。原始的烤全羊,是將開膛去皮的整羊架於火上烘烤。燒烤時要用杏木疙瘩燒旺的紅火,須火旺而無煙方可。不時將白條羊在火上左右翻轉,壹直烤到表面金紅油亮,香味噴發,外焦裏嫩為止。烤熟後從架子上卸下,用刀割而食之,不加油鹽,不加任何作料,卻有純樸天然的香味。
巴林石?
巴林石 據朱星白等《巴林石》所述,主要依據顏色、質地、紋理和結構,將巴林石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和圖案石五大類。雞血石 巴林雞血石指含有紅色辰砂的巴林石,質地多為透明、半透明;血色有鮮紅、朱紅、暗紅、橘紅等。血形呈片狀、塊狀、條帶狀、星點狀等。各品種均以各種“紅”命名,如夕陽紅、彩霞紅、牡丹紅、金橘紅。
赤峰黃玉米?
烏珠穆沁羊肉?
烏珠穆沁羊肉烏珠穆沁羊產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部烏珠穆沁草原,故以此得名。主要分布在東烏珠穆沁旗和西烏珠穆沁旗,以及毗鄰的錫林浩特市、阿巴嗄旗部分地區。烏珠穆沁羊屬肉脂兼用短尾粗毛羊,以體大、尾大、肉脂多、羔羊生產發育快而著稱。烏珠穆沁羊是在當地特定的自然氣候和生產方式下,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而逐漸育成的。外形特征烏珠穆沁羊體質結實,體格大。頭中等大小,額稍寬,鼻梁微隆起。公羊大多無角,少數有角,母羊多無角。胸寬深,肋骨開張良好,胸深接近體高的1/2,背腰寬平,後軀發育良好。肌肉豐滿,結構勻稱。四肢粗壯,有小脂尾。毛色以黑頭羊居多,約占6.2%,全身白色者約占10%,體軀花色者約11%。生產性能烏珠穆沁羊的飼養管理極為粗放,終年放牧,不補飼,只是在雪大不能放牧時稍加補草。紮蘭屯沙果
紮蘭屯市沙果栽培歷史久遠,是我國沙果的主產區,出產的黃太平、大秋果、海棠果等品種遠近聞名,是當地招待貴賓、佳朋不可缺少的果品。紮蘭屯沙果特定外觀突出表現在:果形如乒乓球大小、色澤鮮艷、果面光滑且有光澤,果味酸甜、多汁、香氣濃郁,果心肉質呈油浸狀,風味獨特,具有驅蟲明目之功效。紮蘭屯沙果飲品、沙果幹食品已名揚海內外、享譽港澳臺。紮蘭屯沙果系農業部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綠色食品。
開魯紅幹椒?
開魯紅幹椒,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開魯縣是中國最大的縣域紅幹椒生產基地。開魯紅幹椒皮紅肉厚、色質純正、果實細長、品質優良,產品銷往中國國內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並出口新加坡、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據《開魯縣誌》記載:紅幹椒在開魯已有30多年的種植歷史,種植規模遍布全縣各個鄉鎮,是非常有特色的農產品,其皮紅肉厚、色質純正、果實細長、品質優良,除維生素、辣椒素和各種營養物質含量比其他地區生產的同類產品較高外,還具有特別香濃的辣味。
紮蘭屯黑木耳?
紮蘭屯黑木耳生產歷史悠久,從康熙28年(1689年)就是當地招待貴賓不可缺少的佳肴,被稱為“素中之葷”。紮蘭屯黑木耳采用多年生長的柞木段或柞木鋸沫,用人工栽培方法進行生產。外在感官特征表現在:黑中透明、型如人耳、耳朵碩大、耳肉肥厚、口感清脆、體態宛如蓮花,並含有蛋白質、粗纖維、鈣、磷、鐵、維生素B1、B2等營養元素。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金發中副主任稱贊紮蘭屯黑木耳為木耳中極品,具有藥用和保健之功效。紮蘭屯黑木耳系農業部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綠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