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留蘇東坡真跡
景點簡介
廣州市中心中山六路西北,建於梁大同三年(53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廣州著名的古跡之壹。
六榕寺蘇東坡手跡
公元537年,南朝梁武帝蕭衍(中國最著名的信佛君主)的母舅曇裕法師從柬埔寨求得舍利(佛骨)來到廣州。廣州刺史蕭裕為了迎接這壹佛教之寶,特地在這裏創造“寶莊嚴寺”。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時,該寺僧人供奉佛教禪宗六祖慧能,以修凈業,遂改名為凈慧寺。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於宋元符三年(1100)路經廣州時到此遊覽,看見寺內有古榕樹六棵,便題書“六榕”二字。因此,六榕寺大門對聯"壹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便不難理解了。其中的"博士"實指王勃;如今六株榕樹已經沒有了,所以"六榕"實際上是歷史古跡,僅留追憶罷了。門前"六榕"二字是蘇東坡手跡。明代稱六榕寺,並沿襲至今。
六榕寺蘇東坡手跡
六榕寺花塔雄矗寺院中央,高57米,11角形,外觀9層內分17層。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和天王殿、韋馱殿,還有蘇東坡畫像和有"六榕"的石刻等古碑10余方。塔之西為大雄寶殿,高14米,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內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噸,儀態慈祥,它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大殿南側現重建了說法堂,榕蔭園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舍齋堂、功德堂、藏經閣等。
六榕寺蘇東坡手跡
該塔是與六榕寺同時興建的,但原塔已於公元十世紀時被火焚毀。1931年重修時在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現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裏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鐘,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壹根花柱,塔頂好似長在最高壹朵花上的花蕊心。所以人們壹般叫它為“花塔”。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大銅柱,連上面的九霄盤、寶珠及下垂的鐵練總重達5000公斤。
寺內還保存有宋代所鑄唐代僧人六祖的銅像,這也是壹件珍貴的文物。六祖姓盧,號慧能,廣東新興縣人,是佛教達摩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六榕寺以"六榕花塔"為特色標誌,1997年被評為廣州市十大旅遊景點。
--------------------------------------------------------------------------------------------------
交通信息
乘地鐵壹號線在公園前站下,或乘56、58路公***汽車在六榕寺站下,或乘5、7、29、85、86、88、102、104、107、124、180、203、217、243、244、253、273、519、552路公***汽車中山六路站下可達。
--------------------------------------------------------------------------------------------------
其他信息
·門票:8元
·開放時間:8:00-17:00
·電話:83392843
陳家祠——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
景點簡介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現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位於荔灣區中山七路陳家祠地鐵站旁。
書院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
陳家祠
全院占地近1.5萬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主體建築寬80米、深80米,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穿插六院八廊,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門、窗、屏、墻、欄、梁架、屋脊等處處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藝術品,與雄偉的廳堂渾然壹體。主體建築正 門兩邊的外墻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築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
陳家祠
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 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贊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
中路壹、二進間的院子內的石欄桿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等展示了中國近代鑄鐵工藝的成就。 院內石雕、陶塑、灰塑也以表現主題的嶺南特色鮮明、工藝精美、精品琳瑯滿目而稱雄嶺南。郭沫若曾賦詩贊美陳氏書院的建築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陳氏書院坐落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主體建築占地6400平方米。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特別是在建築裝飾上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築構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陳氏書院不愧為壹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
陳家祠
1959年,陳氏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其他工藝品種類更多:有廣州琺瑯、金銀工藝、套色蝕花玻璃;有佛山燈色、剪紙、木刻、門面等;有潮州面塑、稿末塑、麥桿貼畫的剪紙;還有陽江、潮汕、佛山地區的漆器,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工藝等。還設有近代家具、書畫、文房四寶、茶藝等展廳、專室。 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
陳家祠
仁威廟
仁威廟是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講究富麗堂皇,並且是中國各種雕刻藝術事例匯聚的結晶。它的主體建築略呈梯形,坐北朝南。
廟內的木雕十分精致,頭門均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吉祥紋飾,遍施金彩。
-------------------------------------------------------------------------------------------------
美食信息
雙皮奶、荔灣裹蒸皇、牛肉腸、伍湛記及第粥、荔灣艇仔粥、歐成記鮮蝦雲吞、德昌鹹煎餅、擂沙湯圓、陳添記魚皮、南信牛三星、羊雜湯、銀記鮮蝦拉腸
--------------------------------------------------------------------------------------------------
推薦線路
· 陳家祠—— 仁威廟——荔灣博物館(西關民俗館)——上下九——廣州石室——華林寺——抵碼頭(大鐘樓)上船珠江夜遊,可參加廣州各大旅行社的廣州壹日遊理由內路線
--------------------------------------------------------------------------------------------------
交通信息
·乘地鐵陳家祠站下;
·乘85、88、104、107、128、路公交車高基站下;
·乘268路公交車陳家祠站下或乘15、52、55、105、124、133、193、196、205、207、231、232、256、275、530、539、555路公交車中山八路站下。
--------------------------------------------------------------------------------------------------
其他信息
·地址:中山七路恩龍裏34號 電話:81817371、818114559
·開放時間:8:30-17:30
·門票:10元,70歲以上持老人優理發證免標,學生及退休人員憑證半票。
華林寺五百羅漢堂
景點簡介
華林寺
位於荔灣區長壽西路華林寺前街,是廣州別具意義的佛教寺院。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印度名僧達摩從海路到廣州,在華林寺附近登岸並建“西來庵”,是達摩在我國最先傳播佛教之地。後人為紀念這位高僧,稱其登岸處為“西來初地”,壹直沿用至今。西來庵歷代均有擴建,清順治十壹年(公元1701年)改稱華林寺,是當時的廣州佛教五大叢林之壹。
華林寺現主要建築為羅漢堂,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像在“文革”時被毀,1997年重立木雕的五百羅漢像。另華林寺前原有星巖白石塔壹座,6面7級,高7米,每層刻有花紋,具有雕刻建築藝術價值,現已移置於解放北路蘭圃中。
1963年3月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華林寺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圖)華林寺五百羅漢堂
五百羅漢堂
由於華林寺沒有大雄寶殿,所以五百羅漢堂就成了主殿。而達摩堂建成之前它又是寺中惟壹的殿堂。
走進五百羅漢堂,只見堂門前兩旁各立有壹個高達殿檐、手執金剛杵、面容威猛的金剛力土鎮守著山門。殿門上方高懸“五百羅漢堂”石額。兩旁石柱刻有壹副對聯:“證菩提心現應真相,登歡喜地得自在觀。”進入殿門,只見壹尊笑口常開且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在迎候著您。佛的背後是寺院護法神將韋馱大將軍。殿堂北端供奉著三尊大佛:釋迦牟尼佛祖居中,茲師佛在左邊,阿彌陀佛在右邊。殿堂的西墻供奉著全身地藏王。殿堂東墻供奉的是壹尊木雕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與地藏王相對。
五百羅漢堂殿門向南,由殿門至北端的三保佛像,為南北中軸線。東西兩邊是回廊,在高1米多的基座上供奉著五百羅漢。原像已在“文革”中毀去,蕩然無存,現在的佛像於1997年參照清光緒年間的《五百羅漢圖》及有關資料重新雕塑的,造工十分精細。雕像的材利是優質的香檀木,初由浙江工匠精心雕刻而成,再從潮州、汕頭、福建、湖北等地買來麻布、泥灰、生漆等各種材料,經接縫、打溝、裱布、上灰、打磨、上漆、貼金等1O多道工序而成,工程於1997年12月竣工。
現在,大多數新雕塑的羅漢像供奉在臺基上,另有數十尊羅漢像緊密排列於“妙相莊嚴”東側的高架之上。五百羅漢喜怒哀樂,形態各異,金碧輝煌,真令遊人自不暇接、流連忘返。
達摩堂
達摩堂是20世紀90年代為紀念達摩師祖而重建的。殿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壹副木刻對聯寫道:“東土禪宗傳妙法,西域寶甸辟華林”,是贊頌初祖達摩由西來中國傳播宗教文化事跡的。而殿堂北墻正中的白石基上供奉著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腳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達摩塑像。殿堂東西墻壁上掛有兩幅雕畫,內容是敘述達摩東渡來華的傳奇故事,如“面壁九年”、“壹葦渡江”、“只履舊西”等。
-------------------------------------------------------------------------------------------------
美食信息
接近上下九,有許多西關美食。
西關除了古建築外,也是美食的天堂。上下九就匯集了數十間著名的酒樓、食府。有廣州酒家、陶陶居、泮溪酒家,這些都有數十年或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還有在荔灣廣場中新建成的"西關人家",這些地方都可以品嘗到廣州地道的菜式,講究飲食的朋友不可不去。荔灣的小吃也很著名,有老牌的南信雙皮奶、伍湛記及第粥、歐成記雲吞面……絕對可以令妳大飽口福。
--------------------------------------------------------------------------------------------------
推薦線路
· 陳家祠—— 仁威廟——荔灣博物館(西關民俗館)——上下九——廣州石室——華林寺——抵碼頭(大鐘樓)上船珠江夜遊,可參加廣州各大旅行社的廣州壹日遊理由內路線
--------------------------------------------------------------------------------------------------
其他信息
·聯系方式:020-81393175
·乘車線路:2、3、6、61、82、204、號公***汽車可達該寺(在帶河路站下車)。
·景區門票:免票
·開放時間:8:00-17:00(節假日照常開放)。
光孝寺
景點簡介
光孝寺座落在廣州市區的光孝路北,是嶺南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壹座名剎,民諺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光孝寺也是古代中外高僧經常駐錫的佛教道場。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壹。寺內有福楹聯寫道:“禪教遍寰中茲為最初福地,抵園開嶺表此為第壹名山”。概括地說出了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光孝寺的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二世紀,寺址是南越王趙他的玄孫趙建德宅居之地。三國時,吳國貴族虞翻流放南海,居此講學,時人稱為“虞苑”,因苑中有不少河子樹,又名訶林。虞翻死後,家人贈宅為寺,名“制止寺”,這裏作為寺廟的歷史從這時開始。
內容簡介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比丘尼踏著的,便是嶺南名剎廣州“光孝寺”的地面。
這裏,原本是南越王玄孫的宅居三國虞翻流放南海,居此講學,為“虞苑”。虞死,贈宅為寺,名“制止”東晉隆安元年,改名“王圓寺”唐貞觀年間,王圓寺重修,又易名“ 明法性寺”宋時,又名為乾明禪院、崇寧萬壽寺、廣孝禪寺等直至宋高宗紹興二十壹年,才改為今天這個名字光孝寺,已用了800多年光孝寺也是幾經風雨的。1921年,壹度改為“警官學校”、“美專學校”。抗戰時,成了“偽救國軍司令部”解放後,華南歌舞團的舞蹈學校又設在這裏。佛,與兵為伍,與繪畫、舞蹈相合也夠苦了。1979年,政府撥款60萬重建大雄寶殿、六祖堂1986年,光孝寺歸還佛門。
壹千三百多年前的壹天這裏發生了壹場有趣爭論,慧能來到這裏,堂內的蟠動了,壹僧說,是“風動”:壹僧說,是“幡動”。說“風動”者,論無風幡不自動。說“幡動”者,論有風山何以不動。慧能播言: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自己心動這,便是有名的“風幡”典故悠悠揚揚,如這鐘聲,壹直響到今日。
寺內有兩座鐵塔,東鐵塔和西鐵塔。東鐵塔是五代南漢大寶十年鑄就,西鐵塔是五代南漢大寶六年鑄就。東鐵塔是七層四焦,高635米,是我國僅存的年代最早、體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鐵鑄佛塔。
壹年壹度的光孝寺水陸大法會是十分盛大的。壹般七天,多者為四十九天參加法事的僧人或幾十或上百,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供品多為飲食。為“超度”水陸壹切鬼魂,普濟“六道四生”。光孝寺,是壹個給人希望的地方。
近年來,光孝寺在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準備用5年時間分五期工程逐步重新修建殿堂,第壹期工程是修建頭山門、長廊、鐘樓、鼓樓和千菩薩殿,已經破土。五期工程全部完工後,在占地3萬多平方米的寺內,屆時,壹座千年古剎將重展風貌,重現昔日的歷史原貌,又展現嶺南寺廟建築特色。
廣州光孝寺熱心幫助瑤胞群眾,1996年捐資12萬元,為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山聯鄉修建公路。今年該路已建成通車,瑤胞群眾推舉鄉長到光孝寺送上壹面錦旗,上面寫首:“幫民鋪富路,助民奔小康。”
1996年10月30日,光孝寺隆重舉行新成法師進院升座慶祝典禮。是日,千年古剎裝扮壹新,到處張燈結彩,幢幡迎風,梵音悠揚。光孝寺監院明生法師率全寺僧眾在山門口恭請新成方丈進院升座,新成法師於山門說偈行進院禮儀後,於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前上香、說偈,隨後轉向大雄寶殿,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市六榕寺住持雲峰法師在大雄寶殿為新成方丈送位;在法堂,退居方丈本煥老和尚為新成送座。當天,兩萬名各界人士及信眾盈庭滿院,盛況空前,整個慶典儀式圓滿。
新成法師現年78歲,為了傳持如來家業,重振佛門宗風,不顧年事已高,四處奔波,內理僧團傷事活動,又兼省、市佛協工作和十多處寺廟管理工作,任勞任怨,孜孜不倦。與此同時,新成法師還壹直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積極投入賑災救災、“希望工程”以及資助教內修建寺院、辦學辦刊等事業,貢獻卓著,受到了佛門四眾弟子、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交口稱贊
桂殿蘭宮:道教神廟仁威廟
景點簡介
仁威廟是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講究富麗堂皇,並且是中國各種雕刻藝術事例匯聚的結晶。它的主體建築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廟內的木雕十分精致,頭門均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吉祥紋飾,遍施金彩。而頂部為五山風火山墻。正脊是石灣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樣。它的精美的木雕、粗獷的石雕、剔透的磚雕,曾被譽為“桂殿蘭宮”。
仁威廟是壹座供奉道教真武帝(北帝)的吉廟,取“仁威並施”之意,始建於1052年,有940多年歷史,是現存廣州最古老的寺廟之壹。它以其精美的木雕、粗獷的石雕、玲瓏剔透的磚雕等嶺南古建築藝術著稱,曾被譽為“桂殿蘭宮”,名聲遠播海內外。廟宇建築莊嚴古樸、富有鮮明的嶺南傳統古建築工藝特色,是廣州明清建築風格的代表,也是廣州市目前整體結構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古建築,具有重要的文物和道教文化價值。
仁威廟歷代多次進行過重修、重建,其中清朝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進行過規模較大的重修。整座廟宇坐北朝南,原有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深五進、尚保留有碑記20多塊。1993年8月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單位。
歷史上,仁威廟壹直是廣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順德等地信仰道教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新中國成立後,仁威廟的宗教活動仍延續不斷,“文革”後,仁威廟得到修復,廣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復為道教活動場所。2002年12月,經廣州市、荔灣區政府批準,仁威廟移交給廣州市道教協會,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開放。仁威廟成為廣州市繼三元宮、黃大仙祠、純陽觀之後的第四間經政府登記開放的道場。
據悉,在廣州市、荔灣區宗教部門的指導下,廣州市道教協會日前成立了仁威廟重修委員會,擬投入資金對仁威廟進行全面維修,使仁威廟辦成壹個集嶺南特色、歷史文物、道教殿壇於壹體的宗教和旅遊勝地。
-------------------------------------------------------------------------------------------------
美食信息
雙皮奶、荔灣裹蒸皇、牛肉腸、伍湛記及第粥、荔灣艇仔粥、歐成記鮮蝦雲吞、德昌鹹煎餅、擂沙湯圓、陳添記魚皮、南信牛三星、羊雜湯、銀記鮮蝦拉腸
--------------------------------------------------------------------------------------------------
推薦線路
· 陳家祠—— 仁威廟——荔灣博物館(西關民俗館)——上下九——廣州石室——華林寺——抵碼頭(大鐘樓)上船珠江夜遊,可參加廣州各大旅行社的廣州壹日遊理由內路線
--------------------------------------------------------------------------------------------------
交通信息
·8路車總站
--------------------------------------------------------------------------------------------------
其他信息
·地址:中山七路恩龍裏34號 電話:81817371、818114559
·開放時間:8:30-17:30
·門票:10元,70歲以上持老人優理發證免標,學生及退休人員憑證半票。
三元宮簡介:
三元宮坐落於應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 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後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壹級的石臺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壹片,在廣州古建築中獨壹無二。 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慶的主要活動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