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名NaCl。著名畫bai家達·芬奇在《最後du的晚餐》這幅名畫裏,在出賣耶穌的猶zhi大面前,畫著壹只翻dao倒的鹽罐。達這樣畫的目的,是為了隱喻猶大的邪惡。在古代,鹽的地位相當高,如果在進餐時把鹽罐打翻,便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或邪惡。
人類如此重視鹽,是有道理的。因為食鹽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質。食鹽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是維持細胞之間的水平衡及血液中酸堿平衡的重要物質。鈉離子能協調血壓和血量,還能促進神經沖動的傳導。另外,心臟和肌肉的收縮也離不開鹽。專家認為,壹般人每天約需食鹽4-10克,其中日常食物中本身含有1-2克,其余的食鹽則要在烹調時加入。腎炎、肝炎、心臟病患者應根據醫囑適當控制每天攝鹽量,高血壓病人也應適當減少食鹽量。長期過多攝入食鹽是引發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的原因,動脈硬化的發病率也與食鹽攝入的多少成正比。
食鹽除了食用之外,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可用於制造純堿、火堿、鹽酸、聚氯乙烯等。電解熔融的氯化鈉可制取金屬鈉。農業上用食鹽溶液選種,以保證種子有較高的發芽率。城市裏環衛工人灑食鹽水融化道路上的積雪,以保障車輛和行人安全。醫院裏,可用食鹽水代替消毒劑清洗傷口。日常生活中,用食鹽腌制魚肉,使其保存長久。食鹽在自然界裏的蘊藏極為豐富。浩翰的大海是食鹽的家。如果把海水裏的食鹽全部提取出來,鋪在地球表面,就能形成壹個厚約40米的大“鹽被”,把地球覆蓋起來。現在,全世界每年大約生產海鹽1億噸,按照這個數量生產下去食鹽可供人類使用5億年。
2、食糖
食糖壹般有紅糖、白糖、冰糖等幾種。紅糖是蔗糖和糖蜜的混和物,白糖是紅糖經洗滌、離心、分蜜、脫光等幾道工序制成的。冰糖則是白糖在壹定條件下,通過重結晶後形成的。它們的化學成份都是蔗糖。紅糖在長期貯存中,由於糖蜜會發生氧化,從而使顏色變深,且有酸味,這時的紅糖就不能再食用了。
糖在體內的功能僅僅是補充能量,或作為糖元貯藏在體內,功能單純,基本上不含其他營養成份。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食糖過多或食之不當,常會導致近視眼、齲齒、糖尿病、肥胖癥、骨折等多種病癥。其實,不吃食糖,人體並不缺糖,因為我們每天吃的米、面、水果、蔬菜中都含有糖分。根據營養專家的規定,兒童每日每千克體重攝糖量不超過0.5克白糖,成人每千克體重攝糖量不超過0.55克白糖。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為了妳的健康,請少吃糖。
3、味精
1908年的壹天,日本化學家池田在喝海帶黃瓜湯時,覺得味道特別鮮美。這引起了他的職業敏感,但對海帶進行了化學分析,得到了壹種非常的化學物質——谷氨酸鈉。富有商業頭腦的日本人,很快將這壹發明變為商品,取名為“味之素”,從此味精很快風靡世界。
有人認為味精吃多了會中毒,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相反,食用味精的鮮味能刺激味覺細胞和興奮消化腺體,增加食欲,促進消化。味精還有壹定的藥用價值,它能改變人體的營養狀態,使腦內乙酰膽堿增加,從而可以治療神經衰弱;經常適量地食用味精,對兒童發育不良有壹定的改善作用;味精與血液中氨結合形成的谷胱胺,對治療因血氨增高而引起的肝昏迷和癲癇均有很好的療效。但是,使用味精要特別註意溫度,如果烹飪時加熱至120℃以上,谷氨酸鈉就會發生化學變化,變成焦谷氨酸鈉,不僅鮮味減退還有輕微的毒性,所以炒菜、做湯時,味精應在臨出鍋時放入。
味精的用量要適當,壹般不超過千分之五,味精放多了,人吃了後會覺得口幹,有酸澀感。由於味精呈堿性,不宜與醋等酸性菜肴混用,以免使酸堿中和。另外,嬰兒應少吃味精,因為味精會與人體中鋅生成絡合物谷氨酸鋅,隨後溶於水排出體外,造成嬰兒缺鋅,影響兒童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