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春節前幾天風俗

春節前幾天風俗

春節前幾天風俗(精選6篇)

春節前幾天的風俗。春節是我們國家非常盛大的壹個節日,春節是大團圓的日子,春節前幾天也是有壹些風俗習慣的。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春節前幾天風俗的相關內容。

春節前幾天風俗1

1、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做豆腐”有象征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2、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在過去,許多人承受不起肉食,所以他們很期待新年年夜飯能吃上壹頓肉。在傳統理念中,肉食代表財富。最具盛名的節日肉食就是“紅燒肉”。

3、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中文“雞”與“吉祥”的“吉”有相似的發音,中國人會保留壹只完整的雞(雞首、雞尾、雞腳都保留),這代表著團聚的意義。

4、臘月二十八,把面發。二十六、二十七兩天準備好了過年要吃的肉食,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主食。

5、臘月二十九,去打酒。由於在過去的幾天中,食物都已經準備就緒了,那麽中國人會在這接下來的日子裏準備些酒。大家可以看到這裏寫的是“打酒”,而不是“買酒”。這是因為在舊時代,許多人承受不起買瓶裝的酒。他們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裏買酒,那裏的酒會放在壹個大容器裏。

春節前幾天風俗2

1、貼對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2、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掃塵的意義在於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希望來年的生活過得更加的美好。

3、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

4、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5、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壹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6、給壓歲錢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壹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7、祭祖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8、燃爆竹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春節前幾天風俗3

春節的來歷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壹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麽"年"究竟是怎麽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壹種說的是,古時候,有壹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壹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壹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壹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壹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壹個村莊,朝壹戶人家門裏壹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壹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於谷禾壹般都是壹年壹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

春節前幾天風俗4

穿新衣“遊喜神方”

大年初壹,成都人開始“走人戶”了,親朋好友互相串門,人們互相設宴款待。更多的`花樣在遊玩上,初壹開始,人們扶老攜幼穿新衣走“遊喜神方”,這是老成都人的壹種民俗,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在傳統文化中,財神與喜神是連在壹起的,所謂“喜神”,是指帶給人們吉利、歡喜、智慧的神祇,“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處。

大廟會集納成都民間絕活

人們遊喜神方最喜歡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廟會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變臉、吐火、滾燈、手影戲、木偶戲等川劇絕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畫、剪紙等各式民間絕活都能在廟會上看到,滾鐵環,抽陀螺,坐雞公車,拉提簧、響簧……

往往幾臺戲同時演出,曲藝演唱、雜技魔術、跑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應有盡有;商賈雲集,三教九流紛至,百種小吃、賞百般武藝、玩百項遊戲,民族、民俗、傳統、現代、鄉村、城市諸種文化形式復合於壹體。

遊杜甫草堂

初七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獨特的風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壹起過;到了初八初九夜裏,各寺廟、會館、街坊點起“天燈”;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壹番鬧熱。

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近年來,QQ農場的“偷菜”遊戲風靡全國。然而在成都,清末以來就流行這樣壹種現實版的偷菜遊戲,名曰“偷青”。根據成都傳統習俗,小夥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裏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後,便知道有小夥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小夥子把“偷”回的菜交給媽媽並告訴是誰家的,媽媽如果也滿意這個“未來兒媳婦”,就會用這些青菜煮上壹碗陽春面讓兒子吃下,以求兒子好運長青、心想事成。年後,男方父母便會托媒人上姑娘家去說媒提親。

春節前幾天風俗5

安徽春節習俗:壹年壹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以下是“安徽春節的風俗”,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安徽春節的風俗

池州春節習俗:鑼鼓喧天舞儺戲

池州的街頭處處洋溢著儺文化的氣息,儺的藝術本身和文化內涵深入人心。

記者在梅街鎮姚街村看到,正月初頭,村莊家族祠堂中,鞭炮、鑼鼓喧天,鳥銃齊鳴。田間地頭勞作壹年的老實巴交的農民,擦凈儺舞面具,邀上宗族師承技藝的同鄉,有聲有色有模有樣表演開來,這種蘊有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的古老民間文化,壹次次煥發出久違的生機。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舞時大多鑼鼓伴奏,節奏明快,這種東方古典雕塑藝術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這種祈福納祥的儺戲飽受贊譽。

淮南春節習俗:大年初壹聽故事

大年初壹的早上,在淮南市田家庵區曹庵鎮桃花源戲樓下茶館,裏裏外外圍了數百名居民,大家在壹起津津有味地聽故事。講故事的可是鎮裏的名人——78歲的“民間故事講述家”軒傳林。

“下面的客官,請喝杯茶,歇個腳,聽我給大家擺個故事。擺啥故事?打起那個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聽端詳。展護衛武藝強,江湖道上美名揚,可偏偏就是有人不買賬,這人氣勢太張狂啊,妳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江湖上人稱錦毛鼠那個白玉堂。”軒傳林三兩句語言就吸引了臺下觀眾的註意,他繪聲繪色的表演,贏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坐在臺下81歲的楊家康自豪地告訴記者,淮南有著豐富的曲藝文化積澱,“故事家家戶戶講,男人講,女人講,小孩子也能講。”

潁上春節習俗:吃到硬幣餃子會吉祥

在皖北潁上農村,年三十的午飯才是壹年中的團圓飯,這頓飯都要在自己家裏吃。

吃過團圓飯,家裏的女人們就開始張羅壹年中最重要的活動——包餃子。先是準備餃子餡料,餃餡分葷、素兩種,年三十的晚上吃葷餡的,年初壹壹天都要吃素餡的。據老人們說,年初壹家裏不能吃葷。所以要準備足夠的素餡餃子夠壹天三頓的。這時候家裏主婦們就各顯神通了,把素餡餃子包成各式各樣,最受歡迎的就是元寶(就是壹種兩個餃子皮合起來包的圓形餃子),有的周圍還捏上花邊,壹般元寶的數量和家裏的人數壹致,就是說家裏有幾口人,就要包幾個元寶,這樣就能保證家裏每個人的碗裏都會盛到壹個元寶。其中壹個元寶中間會被特別加上壹枚洗幹凈的硬幣,據說吃到包了硬幣的元寶的人壹年裏都會財運亨通。

春節前幾天風俗6

年廿四,送竈君

北方有臘八節,廣東沒有,卻有送竈君。傳說這壹天竈君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壹家人過去壹年的種種,所以要供奉美食,尤其是放甜的食品賄賂他,如糖、甘蔗、柑、紅棗,讓竈君多講好話。

年廿五,辦年貨

送竈君後家家戶戶開始辦年貨。以前都是家庭主婦制作賀年糕點食品,例如油角、煎堆、年糕,在制作的過程很謹慎,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所以壹般不讓小孩參與。但現在越來越多都是采買年貨了。

年廿八,洗邋遢

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壹天會將家裏壹切進行徹底大掃除。

年廿九,責年

責年是指買耐放的食物準備在過年期間享用,通常選擇好聽吉利的食品,如蔥、芹、蒜、鯪魚。蔥,芹,蒜都要留根,象征有頭有尾。這三種蔬菜都諧音“聰明”,“勤力”,“精打細算”,魚則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

年三十,慶團年

這天是除夕夜,壹家人吃“團年飯”。飯後不睡覺,壹起守歲。對廣東人來說,這壹天是最重要的,壹家人壹定要穿得齊齊整整,菜要有好彩頭的菜。以前的廣東小孩還會在飯後上街“賣懶”,壹手拿著小紅燈籠,壹手捧著盛蒸熟雞蛋和茨菇的碗,然後連群結隊邊走邊喊:“賣懶,賣懶,買到年卅晚,人懶我唔懶。”意思是賣掉懶來年變勤快。

大年初壹,拜年

年初壹,廣東人有吃齋的習俗,這壹天不吃葷、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門(直至年初四都不掃地)、忌使用利器等。親友來拜年要拿出各種小吃招待。拜過年後,已婚的長輩會給後輩派利是。

年初二,開年

在這壹天的早上,長輩負責切年糕,分配給家中各人吃,象征開年。而出嫁的女兒也可以返娘家吃開年飯,而開年飯上的各種菜肴都有好彩頭的食材。

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稱為“赤狗日”,大家在這壹天會足不出戶留在家。

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讀書聰明將來有前途。拜“文昌”時,小孩記得帶蔥、芹、和蒜;而且僅記這些都要有頭,才代表頭腦聰明,勤力,好算術。

年初七,人日

這壹天叫做“人日”,傳統上都會吃粥,寓意“豐衣足食”。廣東人有吃“及第粥”的,取其好彩頭,寓意狀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