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餐桌上總會有面條的獨特身影,尤其是北方人對面條的喜愛更是壹機難求,以至於誕生了無數種吃法,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面食技藝。如果制作壹個面食展覽,估計不僅會讓只知道吃烤面包的外國人大開眼界,就連中國人也想象不到我們的祖先如此聰明,給我們留下了這麽多美妙的食物。
事實上,自4000多年前在中國問世以來,面條以其簡單、方便、爽口和易於消化吸收而風靡全國。要知道,雖然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發明了小麥的種植技術,但實際上,多年來,我們的小麥吃法與大米壹樣,都是用於顆粒狀的蒸熟食。這樣的食物不僅味道不好,而且不容易消化。在這裏,我為那些古人感到難過五秒鐘。
後來,在遊牧民族首次發現了磨麥技術,並通過民族融合將這壹技術傳播到中原地區後,面條迅速後來居上,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這也導致小麥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這裏的人們不禁想知道,既然我們的祖先如此聰明,為什麽他們只發明了面條而沒有發明面包呢?
人們不能同意面條的口味更符合中國人口味的說法,因為面包這種西方人的主食壹旦進入中國也受到大家的追捧。面包和面條這對面食王國裏的搭檔,在東方和西方形成了兩條發展道路,這與當時東西方不同的生活習慣有著莫大的關系。因為我們更早發明了陶器,所以我們更喜歡蒸和煮裏面的主食,而西方人則直接用火來煮面食。
壹開始的細微差別實際上導致了兩大食品派別的形成。當東方人使用陶器時,他們自然會使用更多的水,固定面粉成為當時人們的選擇。而西方人由於壹開始就直接用火烘烤,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琢磨出了面粉烘烤的特點,逐漸發明了面包。我們也知道人很容易形成思維慣性。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面條制作技術也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古人的思維,使他們專註於不同形式的面條制作,而不會思考用於制作面條的面粉是否有其他用途,例如制作精美可口的面包。
筷子的使用也讓面條在中國有了更大的市場。此後,人們逐漸發明了面粉加水後可以做成饅頭,中間可以放餡料,從而產生了包子、餃子甚至湯圓、餛飩等。但是像面條壹樣,這些美食需要在水中煮而不是像面包壹樣烘烤。因為古人已經掌握了面條技術,他們沒有想過面粉的另壹種美味可能性。然而,我們不必低估自己或感到遺憾。如果我們發明了面包,今天可能就不會有這麽多種面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