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覺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當年東北的生活環境,並且物資非常匱乏,做不出什麽精致的美食來,二是因為東北的溫度,需要熱熱乎乎的飯粗愛禦寒。
傳說中東北當年有很多遊牧民,他們都是在馬背上生活的,帶著壹口鐵鍋,在東北的土地上奔波生活,他們每到壹個營地的時候,就會支起壹口大鍋,然後做出他們要吃的飯菜,把身上有的菜、肉等物資,都放到鍋亂七八糟燴成壹鍋,就形成了現在的東北亂燉。
其次就是因為東北溫度的原因,需要吃壹些熱乎的東西來禦寒,冬天溫度特別低,簡單的炒菜,上桌基本就涼掉了,而燉菜的溫度就能持續很長時間。
除此之外其實東北人為了禦寒,吃的東西很鹹,去南方吃飯真的很不習慣他們清淡的飲食,出於旅遊基本上會帶上幾包榨菜,回來就會吃上幾道燉菜,好好彌補壹下自己的胃。
像比較有名的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啊,豬肉燉酸菜,都是我們家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當然這種亂燉其實和東北的人性格也是分不開的,東北人都很豪爽粗獷,不拘小節,做的大多數不是很精致的東西,我們隨性灑脫,把喜歡吃的食材,扔到鍋裏,咕嘟咕嘟燉壹下就可以形成壹頓很好吃的飯菜。
其實也很神奇,這種飲食習慣壹直流傳至今,對於我們東北人來說,真的沒有比東北菜更合口味的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