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實施“三項工程”,推動“各民族青年交流計劃”縱向發展。
實施“以思想鑄魂”工程,以青少年活動中心為依托,建設“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示範點,輻射帶動轄區中小學、幼兒園等各類學校,組織各族青少年廣泛開展突出鑄造堅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團活動。
隊日活動、“手拉手”結對交流、社會誌願服務交流活動等。,讓各族青年進壹步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返鄉大學生”為主體的夏(冬)令營、公益課堂等“多彩假期”誌願服務活動,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
形成了“周末課堂+假期課堂+日常教學+夏(冬)令營”“四位壹體”的宣傳教育模式。
第二,以“四心”促進互嵌,推動“各民族互嵌計劃”橫向發展。
民族特色聚人心。精心打造集非遺傳承、民族大講堂、民族文化等功能於壹體的“中華民族之家”,提供休閑娛樂、文化活動、民族政策宣傳、就業指導、生活照料等多種服務。
網格服務溫暖人心。構建“社區兩委+樓主任+物業+誌願者”的網格化服務體系,為各族群眾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務,讓搬遷群眾從“小家”融入“大家”,獲得更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是依托優勢特色,推進“以旅遊促交流、以旅遊促民族交流”壹體化發展。
探索“旅遊+民族團結”路徑,打造民族交流服務陣地。以打造“全域旅遊”和發展“文旅融合”為抓手,按照規範化、多樣化、特色化的要求,將民族文化、節氣文化、農耕文化等元素融入二十四節氣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題農莊。
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風雨橋和民族文化長廊,設置壯族山歌迎客、民族美食品嘗、傳統酸菜制作等旅遊服務。,讓遊客在休閑之旅中體驗傳統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