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燒烤 - 中國古代食肉史:為什麽富人吃羊,窮人吃豬?

中國古代食肉史:為什麽富人吃羊,窮人吃豬?

明朝時期,豬肉逐漸流行起來,至少在皇家食譜中是如此。據《明故宮史》記載,皇家過年食譜中有烤豬肉、豬香腸、豬臂肉和豬肉包子。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

然而,在民間,豬肉的普及率仍然不如牛羊肉。萬歷時期北京的物價顯示,萬歷五年牛肉為1.013,豬肉為0.018。萬歷二十年,豬肉漲到0.02兩,牛羊肉1斤只需要0.015兩。這也表明,在這個時候,牛羊肉仍然是比豬肉更受歡迎的肉類。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逆轉,成為漢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豬被列為特別祭祀清單,說:“豬用之最多,堪稱‘廣大宗教領袖’。古人最好有壹種特殊的海豚來餵養。”在他的介紹中,與豬肉有關的菜肴有43道,包括紅燒肉、白燉肉和油炒豬肉三種方法。

牛羊肉被列為“雜畜”,“牛羊鹿在南方家庭中並不常見。”但是,必須知道配方。列壹個“雜項犧牲清單”。"

雖然飲食習慣逐漸扭轉,但牛羊肉的地位無法撼動。1840年,當綠眼睛的英國人把大炮放在清朝的眼皮底下時,齊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與外國人談判。在會談的前壹天,他按照朝廷招待使臣的老規矩給英國艦隊送去了食物,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許多鴨和雞、壹兩千個蛋,但沒有壹頭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