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開始,中原漢人不斷南迂進入廣州。他們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同時也帶來了“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到了唐宋時期,中原各地大量商人進入廣州,廣州的烹調技藝迅速得到提高,到了明清,廣州的飲食文化進入了高峰。據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有關文獻記載:“廣州西關內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
進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食俗,南北兼容,中西並蓄,極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湧現出來。漫長的歲月,使廣州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又博采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再根據本地的口味、嗜好、習慣,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調藝巧、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近百年來已成為國內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之壹。這無論是按三大菜系,即黃河流域的“魯菜”,長江流域的“川菜”、“蘇菜”和“滬菜”,以及珠江流域的“粵菜”,還是按四大菜系(即魯、川、蘇、粵四大菜系),或者是八大菜系(即魯、川、蘇、粵、閩、浙、湘、徽八大菜系),粵菜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到現在,廣州飲食,無論是食品的品種、質量,酒樓食肆的數量和規模,抑或是飲食環境、服務質量,在國內都是首屆壹指的,在國外也享有盛名。目前,全市的飲食店檔近2萬家,席位已達90萬個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