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馬玉坤轉向了運輸工人。“南來順”在菜市口開業時,時任經理的陳連生到處尋找。在市領導的支持下,他終於邀請他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馬玉坤因其白水羊頭而聞名,被稱為“羊頭馬”。他每天只做二十個羊頭,都是白毛山羊,都必須是壹歲半左右蒙古產的閹割過的白山羊。挑選出來後,用冷水浸泡兩個小時,用板刷反復清洗頭皮。刷子越白越好,但是頭皮不能刷。還需要將羊嘴掰開,來回刷舌根,用水沖洗口、鼻、耳中的汙垢,再用清水來回刷。用刀從頭皮中央到鼻腔劃壹條長長的口子後,按嫩度壹條壹條放入鍋中,冷水澆在羊頭上10厘米,大火煮壹個多小時,七成熟時撈出。趁熱將頭肉從頭皮中央向兩邊剁開,取出顱骨,用手戳出羊眼,劈開顱骨,取出羊腦,再從頭上切下耳朵和梯子,完全取出兩片。然後取大鹽放入砂鍋中,用小火慢慢烤幹;花椒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制作的。磨成粉後,加入丁香粉和砂仁粉混合的鹽和胡椒粉,放入牛角制成的專用容器中。吃的時候,現切現吃,防止羊頭崩掉。
馬玉坤用手推著車去了兩次畫廊。當手推車到達時,它是滿的。壹個是品嘗獨特的白水羊頭,壹個是觀看他手持大塊刃肉的絕技。肉塊極薄極透明,每塊肉上都有皮。《燕京小吃雜詩》中說馬家六代的白水羊頭:“十月,燕京寒風凜冽,羊頭上市,風味無窮。鹽花灑如雪,裁如紙。”吟詩道出了白水羊頭的味道和技巧,這是必須的。很遺憾,馬玉坤在把他的技藝傳給後代之前去了河西。現在北京真正的白水羊頭已經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