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菜是陜西萊的簡稱、又稱秦萊,是中國重要地域萊。在周、秦、漢、隋、唐時期是中國的代表萊,當今是西北地區的代表萊,也是中國五大風味 流派之壹。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周原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黃河流域的飲食文化就比較發達。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西周“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瞥)”就出自於鎬京(指古代首創於建都陜西的西周王朝,今在西安市長安區西南角)以及我國歷史上第壹部論述烹飪學的經典名著《呂氏春秋·本味篇》,成書於秦王朝時代(今陜西成陽市),是陜菜形成的淵源,被美食家贊譽為“秦之珍,國之粹”,它對中國烹飪技藝的發展影響深遠。由此可見,陜菜在中國烹飪發展史上乃至世界烹飪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秦中自古帝王州”。陜西曾是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建都之地,歷時壹千壹百多年,由於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其飲食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又長期位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商業的中心,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促使陜菜能夠博采各地肴饌之精華,兼收各民族佳肴之風味,挖掘、繼承歷代宮廷菜肴之技藝,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烹飪實踐經驗,以菜式品種繁多(現已有涼菜、熱菜800余種;面點小吃1000余種)、口味突出(代表的味型以鹹鮮、酸辣、鮮香為主)、質感鮮明(通常以脆嫩、清爽、酥爛、軟糯等口感為見長)、風味各異(由宮廷、官府、商賈、寺觀、市肆、民間、少數民族菜等組成)、宮廷風味見長、古色古香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