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作為壹副漫畫,我覺得畫得的確不錯!
===================================
這幅畫就是對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惡搞,是壹個不務正業的馬畫家的無病呻吟,是壹個幼兒園小班同學的塗鴉之作。是壹個商業化的社會裏的偽君子的無端炒作!
==================================
曾梵誌明顯模仿了蘇聯“當代藝術”。他的“面具”系列油畫政治諷喻都極其明顯。《面具6號》,畫壹排少先隊員戴著面具,面目猙獰,暗示當年中國人都戴著面具生活。2008年這件作品被拍出7500萬港元。而《最後的晚餐》中少先隊員不僅戴面具,而且手上沾滿鮮血,政治諷喻更加強烈,自然又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紀錄。
從油畫藝術角度看,這幅畫並無高明之處。我們甚至可以責備畫家的繪畫技法並不純熟。畫作並未在油畫技法或藝術上有所創新,實現特別高的藝術價值。因此,這幅畫被拍出高價,與作品的藝術價值關聯不大,而更多的是與作品的政治諷喻內涵有關。
如果我們了解到蘇聯也有過曾梵誌那樣的“當代藝術”被美國炒紅,我們就不會對曾梵誌作品這次再創新高感到驚奇,因為壹切都似曾相識。曾梵誌的《最後的晚餐》,不是壹件純藝術作品。這次拍賣也不是壹個純商業行為,而是壹個具有濃重政治諷喻意義的事件。重要的不是藝術,而是政治。
我們曾埋怨當年中國藝術受到太多政治幹擾,政治取代藝術。但美國主導的“當代藝術”,卻從沒有離開過政治性或文化冷戰的背景。藝術常常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冷戰的武器。美國對蘇聯是這樣,今天對待中國也壹樣。
對於《最後的晚餐》這樣的“政治性藝術”,我們應該冷靜對待,不能簡單地跟隨媒體,為藝術市場的壹個新商業紀錄而歡呼。蘇聯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當代藝術”並沒有太多藝術價值。也許有壹天,《最後的晚餐》沒有人接盤,泡沫破裂。藝術史和社會史壹樣,始終充滿著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