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園裏面壹片幽靜,只有三三兩兩的遊人在慢慢地逛著。怡園,是個小而精致的園林,有其獨特之美,尤其雨中的園林,更有味道。坐在小滄浪亭,看細如絲線的雨落在荷葉上、荷塘裏;聽雨聲滴落於樹上又被風吹落的聲音,別有壹番情趣。而怡園的最高處那座假山石更是有趣,裏面的山洞,曲曲折折像迷宮。在怡園,看到兩只貓在互相追逐;看到壹對新人在拍照;看到壹個父親領著女兒在閑遊;壹個女孩舉著自拍桿四處錄影。在這裏聽不到喧嘩,只有靜靜的雨聲、風吹竹林聲。
網師園
早晨,冒著細如線的毛毛雨出發,在路上買了份糯米飯團,早餐解決了。進入大儒巷,從南顯子巷出發,路過深巷中的蘇州市第壹中學、安徽會館、探花府潘祖蔭故居、大儒小學;穿過平江路的倉街,進入幹將東路,過了兩個路口就到了大學的北門。大學的保安說,學校封閉期間不能進去。只好轉身向網師園走去。雨,還在下,所幸不大,淋在面部很舒服。走了約20分鐘,進入南石子巷,是沈德潛故居及蘇州昆劇傳習所,再往前是闊家頭巷,走不遠就看到處於深巷內的網師園了。花40元門票進去,沒有什麽人,只有幾個上了年歲的老人在園子裏溜達。
網師園始建於南宋時期,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誌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後廢。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並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百度)
進門向左走是網師小築,過廊,就看到蘇州最小的橋——引靜橋。
它是園林中建拱橋的成功範例,橋寬0.94米,跨度1.3米,橋長2.5米,拱頂厚0.2米,石拱高0.2米。三步而逾,故又稱之為“三步橋”。 在蘇州園林彩霞池東南水灣處,呈弓形,石欄、石級、拱洞壹應俱全。橋頂刻有圓形牡丹浮雕,橋身藤蘿纏身,是壹座地道的袖珍小橋,真是「麻雀雖小,五臟皆備」,不愧為佳構之作。不能不說是園林中拱橋成功之範例。(百度)
查閱網師園的資料,發現網師園幾易園主,曾遭受過數次破壞,修葺多次,裏面的陳設很多都是後來添加的。真要感謝那些為保護我國文物而無私奉獻的人,沒有他們,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這小而精致,布局緊湊的私家園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