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據說是與醫聖張仲景救濟百姓有關。
當時張仲景看到百姓受凍,便招呼弟子大棚做飯,把羊肉,辣椒連同驅寒的藥材壹起煮熟。然後剁碎包入面皮當中,形成耳朵的形狀,當時稱為“矯耳”。而百姓吃完以後,暖身效果非常好,於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就流傳開來。
冬至有“日南至”之稱,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自冬至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冬至是壹個吉日,如《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過了冬至,白晝壹天比壹天長,太陽回升,是壹個太陽直射點往返循環的開始,應該慶賀。
民間習俗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冬至節仍堅定地流傳於民間,而且民俗習慣並未有大的改變,祭祖,穿新衣,備家宴,吃美食。從冬至這天開始,也就是正是進入了“數九寒天”之日,天氣也變得愈加寒冷,古人認為從冬至算起,每逢壹個九天就為“壹九”,壹直數到九九八十壹天就會寒氣消散。
九盡桃花開進入暖春,人們為了迫切的結束寒冬,就發明了通過畫“九九消寒圖”的方法來計時。冬至,俗稱“冬節”,它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重要的節氣。在這壹天由於太陽直射點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就會壹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