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幾千年熱情好客的風俗傳承至今,形成了做事先做人的中華核心文化。酒已是生活中交朋結友必不可少的壹部分,中國酒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四萬年前,人們發現水果腐爛發酵之後可以產生壹種特殊的味道,這也是最早關於酒的記載。
說起飲酒,我們不得不提的壹個朝代——唐朝,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唐代的詩裏經常提到酒,唐代寫詩的那些大家好像沒幾個不喝酒的,唐代詩人很會喝酒。我國是酒的故鄉,釀酒最早的國家之壹,到唐代,工藝已經很成熟,市面酒肆多的是;另外,唐朝整體和平繁盛,在歷史上開放程度很高,寬厚的人文情懷是其他時期難以比擬的,我覺得這種熱情和寬松的民風也會影響到飲酒的情況。試想,如果國家分裂,兵荒馬亂的,百姓困苦,估計也沒啥心思天天飲酒作詩取樂子吧。
至於唐朝人喝了哪些酒我不太清楚,但是我覺得很多人壹定對壹句詩詞印象很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句詩描寫的葡萄酒原本是西北的佳釀,但在唐朝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唐初就已經把釀酒方法引入長安,唐太宗親自監督,釀出了八種色澤的葡萄酒,引發全社會的追逐購買,文人寫很多詩文來歌頌。還有壹個體現是唐朝豐富多彩的酒器,證明喜愛飲酒。有杯、盤、碗、盞、樽等等。
唐代人飲酒不僅僅只喝酒,還要有“下酒菜啊,”著名詩人岑參有詩《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中寫道“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三更醉後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炙牛烹駝,就是當時最流行“炙品”。近乎原始的全烤,適合大唐開放粗獷的氣質,與葡萄美酒的搭配是整個絲綢之路上最具標誌性的美食。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對於唐朝人來說,酒不僅僅是解乏的工具,更是壹種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