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栗子
起源於北宋夜市的糖炒栗子
栗子形態特征
板栗、栗葉、生栗、栗苞。
栗子,又名板栗,有“幹果之王”的美稱,在國外被譽為“人參果”。
栗子,落葉喬木,外形呈總苞球形,外面生尖銳被毛的刺,銳刺有長有短,有疏有密,密時全遮蔽殼鬥外壁,疏時則外壁可見,內藏堅果2-3個。
糖炒栗子起源
北宋之後,朝廷逐漸放開宵禁,汴梁城裏面開始有了夜市。在汴梁城的眾多小吃裏面,有壹樣小吃,在深秋之後,特別受歡迎,那就是“旋炒栗子”。汴梁城旋炒栗子做得最好的人是壹個叫李和的人,糖炒栗子的手藝從此也算是在汴京城流行開來,成為了汴京城百姓最喜愛的美食之壹。
糖炒栗子傳播
繁華易逝,風流總被風吹去。靖康之恥,天下大亂。包括李和在內的旋炒栗子的手藝人散落四方,有的被金國俘虜,有的逃難南方。李和因為旋炒栗子手藝出色,被金國人帶到了燕京城(現在的北京)繼續從事旋炒栗子的行當,從此旋炒栗子傳入了北京。而壹部分旋炒栗子的手藝人則逃難到了臨安(現在的杭州),杭州也從此有了旋炒栗子。
糖炒栗子北京小吃
北京古時候叫燕京,是北宋時期的遼國國都。據史料記載,在遼國時期的北京房山地區就已經開始有栗子的種植記錄。到了金國時期,糖炒栗子的工藝從汴京城傳入燕京,從此糖炒栗子成了燕京城有名的小吃,深受各階層人民的喜愛。
古詩詞中的板栗
南北朝文學家庾信有詩:"寒谷梨應重,秋林栗更肥。"
唐代詩人杜甫曾說:“山家蒸栗暖,野飯謝麋新。”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壹的範成大贊:"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